第壹流

我要回家了

2012年10月25日 ~~ 第1181期 香港《壹周刊》

很多人認為我喜歡分析事情,見到面便問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我的答案通常環繞兩個方向:第一、事情比我們想像簡單,陰謀論多數不存在,在起點和終點畫一條直線便得到答案(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第二、假如答案有四個可能性,答案就是包括這四個可能性,樣樣都有一點,比重不同。黎智英賣掉台灣電視和印刷業務,我也是從這兩個方向分析。

早前壹傳媒( 282)宣布與年代電視簽訂轉讓壹電視協議,我以為這是黎智英從壹電視脫身的方法。我喜歡 move on這兩個字,代表跟過去說再見,不管過去多燦爛或醜陋,現以新心情迎接新一天。從往績看,黎智英是一個願意 move on的人。壹電視是他這幾年花最大心力的地方,他願意出售,代表他願意放下,我以為這是壹傳媒新開始,想不到這個「新開始」比我想像中更新。
我對壹電視的看法,在本欄寫過兩篇文章(《一場賭博》, 2010年 12月 2日及《居安不思危》, 2010年 12月 9日),之後發生的事情,坊間有很多論述,我不多說。黎智英也承認,進軍台灣電視是錯誤,他不後悔並願意承擔後果,是他處理自己心情的方法。然而,進軍電視這個錯誤決定,最後演變為黎智英全身離開台灣,包括黎智英本人,可能也是始料不及。
從客觀環境看,黎智英不會有太多朋友。壹傳媒的賣點是不攀附權貴,即「無面俾」。若果閣下發現被《壹》仔狗仔隊光顧,託人向黎智英傳話,期望手下留情,即使這中間人是黎智英的救命恩人,黎智英多會不回覆。唯有這樣做,壹傳媒員工才能信服,才能建立一種「壹傳媒式的倔強」。經年累月,壹傳媒累積的仇人很多,六親不認是經營現實,黎智英很清楚這個取捨,他也適應了一種他覺得舒服的生活方式。問題是,除了三幾個知心好友、政途上同路人、資深員工,他身邊沒太多能影響到他的朋友。
壹傳媒以無面俾作風進軍台灣,引起的震動比香港還要大,因為台灣人處事俾面成分比香港強。壹傳媒和台灣,一方「無面俾」,另一方「需要俾面」,火星撞地球。從過去十年壹傳媒在台灣的成就看,「無面俾」勝出,壹傳媒某程度上改變了台灣的社會風氣。不過,問題是「某程度上」是多少?我相信只是少許,尤其台灣權貴,這些人處事仍非常重視俾面,黎智英不單不是自己人,行為上從來是格格不入的異類。習慣了不多朋友的黎智英自得其樂,繼續做他認為是對的事。

即使是在台灣,經營印刷媒體生意,權貴能製造的阻撓有限。由製作到印刷到分銷,壹傳媒建立自己高效率團隊,不須靠人之餘,同時改變了報紙業的面貌。權貴一路鬧,一路心底佩服壹傳媒的創新。除了偶而進行恐嚇,權貴只能啞忍。表面上,權貴甚至要討好黎智英,硬功嚇他他不走,唯有用軟功。這是黎智英決定進軍電視之前的狀態。
做電視不同做報紙(問吓王維基便知道箇中滋味),黎智英不可以淨靠自己,他要跟台灣權貴交手。這些權貴陰陰嘴笑:「黎生,我哋等你好耐。」黎智英需要台灣權貴俾面,這回賽果不用多說。
壹電視搞了三年,耗掉的不只是二十億港元,更重要是耗掉黎智英對台灣的一份情。一個朋友不多、愛看書、有堅強信念的人,一定情感滿溢,壹電視的挫折不單是商業失敗個案。做生意遇到市場巨變,錯後 move on,又可以是一條好漢。然而,黎智英夜闌人靜在反思壹電視的錯時,他只能怪自己,為何這樣戇居,送自己入台灣權貴虎口,死在這班××手上。
有人指,壹傳媒出售台灣業務,是遇到好價,黎智英始終是一個商人。或者是,我相信構成黎智英離開台灣的決定,是大雜燴:壹電視遇到挫折,黎智英忍痛斬纜,接到一個吸引的收購建議,過程中他早已感無癮,就全賣掉吧。硬要歸咎單一原因,就是無癮。
黎智英對台灣員工說,要回家了,留下的兩個字是「黯然」。 Jimmy, Welcome home!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蔡東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