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塘「一樓一」做鳳姐廿餘年的芝芝,客人 㩒鐘仔就開門迎接,幫襯過的恩客曾經是觀塘廠佬、麻雀館大佬及附近街坊。

壹些事壹些情

慾海浮生 裕民坊

2013年01月03日 ~~ 第1191期 香港《壹周刊》

踏上唐樓樓梯,在觀塘裕民坊一樓一「 㩒鐘仔」,開門的,是濃妝艷抹的芝芝。
芝芝,「一樓一」鳳姐,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觀塘唐樓租了一個板間單位,正式下海。
當年她廿出頭,觀塘工業區廠佬、麻雀館老細、住在觀塘半山西裝友都是她的恩客,肉金叫價三百八。
觀塘○九年啟動全面重建,裕民坊一帶拆的拆、搬的搬,一幢幢工廠大廈熄燈落閘,舊墟唐樓人流稀疏;一度創下世界人流最高紀錄的觀塘麥當勞,現在坐着的食客都是垂垂老矣的老街坊。
年過半百的芝芝,留着昔日的黑色魚網絲襪,在一樓一的單位繼續等客。
肉金叫價三百,可以議價,久久沒有客,她披上外套,漫無目的走過仁愛圍、月華街巴士站……
她點起香煙,訴說起四十年來的慾海浮生,說着聽着,竟和觀塘裕民坊這個小社區,休戚與共。

好時光


記者在門外問芝芝肉金幾多,她輕扭已鬆弛的腰肢說:「公價。」
觀塘裕民坊一樓一「公價」三百,她接着嗲聲嗲氣抱怨說:「我開業嗰陣三百八十,後尾啲男人個個上大陸玩,我一直唔敢加價;依家人民幣貴,啲男人又返落嚟玩,但我現在年紀……所以唔敢加價,我呢個價(三百元)已經十幾年冇加過,你話我幾老實!」
芝芝,上海人,廿多年前來到香港,開始在觀塘經營起「一樓一」。她說當年是她搵錢最多的時候,亦是裕民坊最好的時光。
「嗰陣香港經濟最好,觀塘好多工廠,個個老細有廠有樓炒股票,我當年真係有好多大老細關照,呢班客中、港兩邊走,但香港老婆睇到實,所以唔敢去大陸玩,啲老細就趁下午食午飯嗰陣或者放工過來幫襯我。」點起根煙,芝芝回憶起昔日觀塘工業區的繁榮。


入黑,芝芝散步到觀塘裕民坊一帶的大街小巷,想起昔日這小社區的好時光。


在板間房內,芝芝穿着性感內衣,坐在大床等待客人,肉金三百八十元,二十年來一直沒有加價。


觀塘港鐵站對開的街道,人流旺盛,該區的麥當勞曾經是全球人流最高的分店,現時上、下班時間,仍見來去匆匆的人群,擠滿整條行人路。


觀塘由「工業區」轉變成「工貿區」,舊式唐樓的魚骨天線外,是新建的大型百貨店。

昔日


物換星移,觀塘馬路的指示路牌由「工業區」變了「工貿區」。
聲稱繼續接客純為興趣的芝芝,亦隨着身邊環境的轉變而轉變。
入黑,芝芝在房內一直等,沒有客人。她穿上外套,步下樓梯,沿着仁愛圍、月華街巴士站、一路散步到港鐵站附近的麥當勞。
「以前同呢間鋪老闆娘鬧過交,個女人成日睇我唔順眼(舊墟賣日用品的老鋪)……同過一個男人爭啲就結婚,係附近一間製衣廠的老細,同佢喺麥記食過唔少魚柳包,記得仲同佢去過寶聲戲院睇《甜蜜蜜》……老實講,我唔鍾意食呢啲鬼佬嘢,我自己一個人鍾意去牛腩巷(輔仁大樓側)食碗粉、食巷仔(裕民坊通往觀塘道)的豆腐花……
「以前我最鍾意去物華街嗰幾間 boutique買衫,執晒啦……乜都冇啦!最近去得最多就係 apm,入到去食嘅著嘅乜嘢都齊,不過都已經唔係觀塘。」芝芝大力大力索着煙,重複舊日,埋怨今日。


觀塘三年前展開市中心重建,以裕民坊為中心,現時附近九成的住宅店鋪已被市建局收購,輔仁街的興順大廈,只剩一伙人家在夜間亮起燈。


觀塘巴士總站後街一列老鋪全部結業準備拆卸,芝芝昔日行過與老街坊點頭,今日走過的都是市建局封條下的大鐵閘。

不倫


裕民坊通往觀塘道的食巷仔有出了名的豆腐花鋪,這條石梯,幾十年來,經無數路人腳踏磨蝕,筆直的石梯已彎曲下來。

芝芝說,工業區式微之後,很多姊妹都「搬竇」了。她亦從做「大老細」生意,改做「街坊」及「小朋友」。
「唔好以為我現在啲客係阿伯,我呢幾年最多的新客仔都係『小朋友』。」她說,近幾年因為互聯網多了有關冶遊的網站,令她們舊區的一樓一生意,多了不少「外來訪客」。
「我估班細路專登搭車來觀塘『懷舊』,亦可能喺呢區唔會撞到熟人。我見好多個樣唔夠秤,一定問佢攞身份證睇。有次有個小朋友幫襯,佢同我講話佢生日,冇朋友想我陪吓佢,我咪配合吓!之後勸佢以後唔好叫雞,你話我係唔係倒自己米?」呵呵大笑的芝芝說。 

圍板




三年前展開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以裕民坊為中心,重建佔地五點三公頃,是香港歷來最大一次。
當年「紅」極一時的左派陣地,六七暴動遭防暴隊衝入查封的「銀都戲院」三年前第一間拉閘,同齡的「寶聲戲院」則暫改裝成卡拉 OK和食肆。仁愛圍雞記麻雀館,明年初便要清拆。
裕民坊亦將在二○一三年展開正式拆卸,現時九成九店鋪和住宅已被市建局收購,街道上到處都見到市建局封條,整個裕民坊,人去樓空,如一座孤城。
「周圍都是圍板,除咗返工放工時間有啲人流,很多時真係鬼影都唔見一隻……」晚風吹來,芝芝縮起衣領,幽幽的說。 

後記


凌記書店老闆陳伯在輔仁街經營書店幾十年,拆卸在即,他仍舊如廿年前一樣,坐在摺櫈上守着他的書。

七十後的攝記,家住藍田,是半個觀塘友。
年幼時,每次到觀塘裕民坊,猶如趁墟,輔仁街「凌記書店」更是攝記必到的地方。
小小一間路邊書店,所有書籍只租不賣,當年由哥哥帶着,夾錢租來金庸四冊《天龍八部》回家,數日內日以繼夜啃讀,將小說生吞活剝,生怕過期罰錢。
今日攝記長成,重返凌記,在書架前看見年少時的那個自己,亦重遇凌記的老闆陳伯。
附近牛腩麵店已全部結業,「牛腩巷」獨獨只剩下凌記死守經營。陳伯八十幾歲了,打烊時間,等候六十多歲的兒子前來幫手才夠力拉閘關門。
「陳伯,要拆卸重建,凌記會點?」陳伯不願回答記者,仍然和廿年前一樣,拿着一張摺櫈坐在店前,看守着他的書。 

觀塘足跡


仁愛圍的老式模型店在該區經營了三十年,現在一件不留促銷,下星期正式結業。

據香港開埠前歷史的文獻《新安縣志》記載,觀塘原名「官富場」或「官塘」,是個官方曬鹽場,早在宋朝已經出現,但繁榮地段不是裕民坊,而是現時的茶果嶺、牛頭角一帶。
觀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當年觀塘道是海邊,裕民坊是小山丘,人煙不多,只有少數木屋,港英政府選了該址為第一個 衞星城市,希望把觀塘建成一座花園城市。
當年的設計中,今日的仁愛圍是觀塘大會堂,小販市場是休憩用地,仁愛圍巴士站是庭園,但隨着偷渡潮,原本規劃的藍圖沒有出現,反而隨着人口增加,觀塘市中心出現大量加建及僭建,在雞寮(今翠屏邨)更加建了徙置區。
被安置到觀塘的居民,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大量廉價勞工,為該區廠家提供豐富人力資源。觀塘於一九五七年完成填海後,漸漸變成一條大型工業邨,工人宿舍就在徙置區和木屋附近,高層宿舍則位於半山上的月華街。 

撰文:陸勤、韋平
攝影:韋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