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號頭條
150噸膠珠 生態政治大災難
十號風球「韋森特」襲港期間,七個貨櫃被吹倒落海,六十億聚丙烯膠珠散落本港西南水域,漂浮至沙灘,堆積如雪;更漂到魚排,不少養魚疑因進食膠珠而死亡。事發後,環保團體發起執膠珠行動,市民一呼百應。
生態大災難擺在眼前,政府卻束手懶理,只一味愚民指膠珠無毒。生態、政治災難夾擊本港,署理特首林鄭月娥週一召開跨部門會議,展開「慢半拍」救災行動。
珠新聞在這個星期鋪天蓋地,一眾師奶圍在賣魚檔前七嘴八舌。「我驚食咗啲膠落肚呀!」本週二,家庭主婦李女士圍在牛頭角街市的魚檔前,向記者坦言擔心「膠珠魚」影響人體健康,決定暫時「罷吃」,不買任何種類的魚,「等政府做完嘢,真係無晒事先食啦。」
另一名家庭主婦袁女士同樣決定短期內不買海魚,以免誤食「膠珠魚」,「我就唔係好驚,但煮俾屋企人食都係穩陣啲好,呢排點都唔買(本地海魚)啦,深水魚又貴,惟有揀淡水魚啦!」
市民聞魚色變,不少魚檔檔主大嘆倒霉,檔主葉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希望你哋(記者)幫我哋澄清吓啦,啲街坊以為依家咩魚都唔食得,但其實好多魚檔平時入好少本地魚,我就賣深水魚,紅衫、大眼雞嗰啲,全部都唔係本地魚,但係大家都唔敢買魚,生意跌咗兩、三成喇,我今日都入少三、四成貨,驚賣唔出。」另一檔主鄧先生的魚檔生意亦跌兩至三成,「好多街坊問我哋,啲魚有無膠珠,我惟有同佢哋澄清啲魚係喺南海運嚟,平時我都有賣本地魚,大概佔一至兩成,但我諗住入少啲啦。」
李女士擔心「膠珠魚」影響家人健康,索性暫時不買魚。
魚檔檔主葉先生向記者大呻好慘,為怕賣不出魚,倒蝕收場,少訂了近四成魚。(王偉洪攝)
魚排受災
養魚戶懷疑魚排內的死魚,是因誤食膠珠而反肚。
膠珠災難,禍起上月廿四日颱風韋森特襲港,在十號風球下,載有合共一百五十噸「聚丙烯」膠珠的貨櫃,被強風吹落海,貨櫃毀爛,六十億粒膠珠隨水漂浮,威脅馬灣、長沙灣、芝麻灣、蒲台等多個西南海域一帶的魚類養殖場。
「我哋要請人嚟打撈膠珠,近呢幾日批發商見唔對路,又唔肯收魚,日日都蝕緊錢㗎啦。淨係講我魚排啲魚,已經有四至五成嘅魚食少咗嘢,都唔知係咪食咗啲膠珠!」在大嶼山長沙灣養魚的離島區養魚業協進會主席鄭少華慨嘆,膠珠事件令他與其他養魚戶蒙受損失,估計小戶每天損失數千元,大戶每日損失一至兩萬元。
他批評政府未有通報,令養魚戶未能及早防範,「之前見啲膠珠係咁漂埋嚟,都唔知咩事,係呢幾日睇新聞先知咁大鑊,搞到依家都唔知餵唔餵魚好,驚佢哋食食吓連啲膠珠都吞埋。」
他希望政府盡快釐清膠珠對魚的影響,並協助他們向有關方面追討賠償,「搵人清理膠珠、賣唔到魚,樣樣都係錢,啲魚又唔食嘢、唔死但係養唔大,最後又係要蝕錢,希望有得賠啦!」除了西南海域一帶的養魚戶,其他區域的養魚戶亦相當擔憂,吐露港養魚戶羅先生指,夏天吹東南風,膠珠隨時流向新界東北區的養殖場,「暫時未見到有膠珠,最驚係十日八日後先漂埋嚟,但大家已經丟淡咗件事,到時我哋就唔知點算啦。」
膠珠襲港
上月廿四日凌晨,貨輪「永信捷一號」途經香港附近海域,船上七個貨櫃被十號風球吹落海,當中六個貨櫃載有膠珠,有貨櫃更被發現在蒲台島灘頭擱淺(黃圈)。膠珠其後散落海上,並漂浮至南丫島、大嶼山、馬灣、芝麻灣等地。
環保團體揭發
颱風過後,大量膠珠陸續湧至大嶼山芝麻灣一帶的魚排,有漁民更撈起一整袋膠珠。
首先發現膠珠的是關注本港沙灘清潔問題的環保團體 DB Green成員 Tracey Read。「我第一日見到都嚇親,成個沙灘都俾膠珠覆蓋,有半隻小腿咁高,從來未見過。因為我知道膠珠留喺沙灘上嘅後果,所以我即刻通知政府同要令人知道。雖然政府無公布,但大家今日都知道了,一起來清潔。」上月廿五日,來自澳洲、在本港住了七年的 Tracey發現愉景灣附近的三白灣有三十袋印有「中國石化」字樣的聚丙烯,散落一地的膠珠多如積雪。
她即時聯絡中石化及多個政府部門,但政府卻一直對事件「放軟手腳」,直至上週六,傳媒廣泛報導,政府才於本週一急召跨部門會議,商討對策。
記者連日來到訪愉景灣、南丫島、東澳、石排灣等多個沙灘,見到不少市民自發到來清理膠珠。他們坦言,是從網上得知消息,部分人更互不相識,「我哋都係喺高登組團過嚟,因為睇過啲相知道呢度嚴重先嚟!」一班在東澳沙灘執膠珠的年輕人說。「最衰都係政府封鎖消息,係靠人傳人先知道,我明白政府唔夠人手處理得慢係正常,但係 common sense嚟講政府應該公布件事!」
不通報
膠珠襲港,全城哄動。根據《船舶及港口管制條例》,凡香港水域內有人、貨物或裝備墮海,須立即向海事處報告,並須於廿四小時內,以書面提交事故全面詳情,不過,上月廿四日當海事處知悉有一百五十噸膠珠墮海,卻沒有通知其他政府部門,亦沒有着手處理。
出事的貨輪「永信捷一號」是屬於廈門永信捷海運有限公司,原由廣州開出駛往汕頭,打風當晚途經果洲群島附近水域,其間有七個貨櫃被吹落海,當中六個載有「聚丙烯」膠珠,其餘一個載有玻璃樽。
中石化總經理李建國週日帶隊到南丫島石排灣清理膠珠,並向 DB Green的 Tracey了解災情(上圖),一直強調中石化在事件中沒有責任的他,週一接收社民連的請願信(右圖)。
(鄒潔珊攝)
各自為政
事發後三日,食環署和環保署才收到報告有海灘受膠珠污染,卻各自為政,亦未有向公眾公布事件,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和食物及 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分別在事發後八日及十日才獲悉事件,不過,仍然不察覺事件的嚴重性,更從無打算向外公布事件。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週日到沙灘視察,結果被市民當面斥責太遲公布事件,叫他「執膠」!食物及 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被傳媒問到有關事件時,只不斷強調膠珠無毒,不會危害市民健康。
在群情洶湧下,特首梁振英仍然在本週休假五天,對事件不聞不問,政府見事態越演越烈,本週一上午署理特首林鄭月娥主持跨部門會議。
傳媒廣泛報道膠珠事件後,黃錦星才跑出來巡視沙灘,更問非所答答非所問,完全不在狀態。
政府後知後覺,事發後兩星期才舉行跨部門會議,研究解決辦法。(李育明攝)
政治災難
林鄭月娥仍然死撐政府部門溝通機制沒有問題,當中只有公布機制需要改善,又不承認政府故意隱瞞。高永文則辯稱事件有演化過程,當初評估並不嚴重,所以由各政府部門根據原有機制自行處理,到有需要時才向上級匯報。
面對已經造成的生態大災難,政府各部門完全缺乏溝通,環保團體不斷炮轟。「遲做好過唔做嘅,但嘈咗咁耐,政府先郁一郁,真係似補鑊多啲。」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批評政府透明度低,又於事發兩週後才召開跨部門會議,是「慢半拍」的行為。
她更不滿政府只重視食物安全,忽視今次事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淨係講有無毒,人食咗落肚會唔會有問題,但係除咗俾人食用嘅魚類,喺附近海域有海龜,又有中華白海豚,希望政府長期監察呢批膠珠對海洋生物嘅影響,現階段最緊要就係盡快清走啲膠珠。」
對於漁民的損失、今次清理膠珠的費用,以及一連串追究責任問題,海事處指由於現時仍未確定貨櫃被吹落海時貨輪是否在香港水域內,所以無法確認能否追究,即使貨輪當時在香港水域內,亦要先與律政司商討。中石化發言人回應查詢時承認膠珠是由他們生產,事發時正託運給買家,所以即使有責任問題都應在船公司,不在中石化身上。
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閻洪指出,船公司在運貨途中,貨櫃墮海,對香港造成污染,港府可依據國際慣例,向有關公司追討賠償。「係咪船公司嘅設施有問題?定係有人為錯誤?如果對方用颱風係天災作為抗辯理由,咁究竟係船公司定係貨主決定喺十號風球下都要出海?只要證明有人或者公司出錯,成功追討賠償嘅機會就會大啲。」他認為,貨櫃墮海位置是否在本港水域並非重點,關鍵是當日貨櫃為何墮海,所以港府可以據理索償。
為息民憤,高永文週一到芝麻灣巡視魚排,安撫漁民。
不少熱心市民在炎熱天氣和猛烈陽光下,長途跋涉到離島執膠。
究竟膠珠有無毒?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黃港住指,聚丙烯本身無毒,常用作製造食物容器,而有關膠珠屬惰性物料,不會主動吸收海中毒素,「大部分有機污染物,好似致癌嘅多氯聯苯( PCBs),會積喺淤泥中,但啲膠珠係喺海水漂浮,除非啲海水真係好污糟,有機污染物就會黐住膠珠,但都要累積好長時間,先會變成高濃度嘅污染物。魚類食咗被污染嘅膠珠,大部分毒素會積喺魚肝、腸、腎等內臟。」
但他認為政府絕不能忽視有關問題,「膠珠留喺個海越耐,風險就越大,應該盡快打撈膠珠,亦要拎啲魚去驗一驗,長期監察膠珠造成嘅影響。」黃港住認為,大量膠珠流向海面,的確會影響海洋生態,「唔覺意食一粒半粒或者無事,但今次數量咁大,萬一啲海洋生物誤食大量膠珠,又消化唔到,積咗喺腸,隨時會食唔落嘢而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