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什麼?

很多顧問都只懂得建議投資者購入股份,但卻不加以解釋什麼要買哪些股份。現在所有人都像驚弓之鳥,因此都想對沖自己的投資。不過其實只要肯多做一點功課,損失的可能性就會減低,但顯然地不少人都不願意這樣做。這樣一來,損失是難以避免的,人們甚至會將矛頭指向股市,說它「風險太高」。投資者實在是很幼稚。

投資的第一法則,是投資在常青的公司上。這種公司包括奶製品公司、資源股等。它們都能挺過風風雨雨,能存活幾十年。無論股價升跌,人們都有可能從中獲利,而我會對此解釋一下。不過,長綫投資者會選擇投資在長遠而言強勢的股份,而這些股份正正能反映出最高的增長率。

讓我們看看內地的銀行和金融服務業。即使經濟狀況出現高低,它們也不太可能會垮台。它們提供的服務是非常關鍵的。它們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開設銀行戶口、發出支票戶口、存款服務、保險服務、經紀服務、基金、借貸服務、按揭、投資銀行服務等。雖然中國比西方落後了好些年,但絕對能很快地趕上。西方銀行史可謂充滿了恐懼,包括早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在中國,這行業不過是在起步階段。但有多少人留意到這點?人們還是硬要購入花旗、美國銀行、AIG等的劣質股份,好比沒甚價值的舊汽車。

而才不過在30年前興起的「報章」,現在卻面臨著互聯網的強力挑戰。30年前沒有人會料到這個狀況。

現在就投資在內地銀行股,30年後賣出就差不多了。屆時內銀股的增長率應該已經見頂,同業的挑戰也越來越明顯。

不過,至少香港的英文報章《南華早報》是個值得投資的對象,光是其現金流就比資產淨值要高。投資者如果投資在不受歡迎的行業的話,還是能通過併購等的行動獲利。但如果公司的擁有人素質不行的話,有時候這也許是行不通的。一些基金專門投資在這一類公司,而如果基金經理厲害的話,可以很低風險換來很不錯的回報。

我剛開始寫星期一專欄時,我特意不想指出個別股份。不過到了2009年初我實在忍不住了,因為市面上有太多便宜股,包括工行(1398)、和黃(13)、蒙牛(2319)、恒安(1044)、新鴻基(16)、瑞安(272)、電視廣播(511)、港交所(388)、葉氏化工(408)、皇朝酒業(828)、香港大酒店(45)、德昌電機(179)、創科(669)和中石油(857)等。這些公司不光會存活下去,而且還會越來越壯大。

第二法則,就是避開壞股跟尋找好股同樣重要。在我投資生涯的前15年,我發現即使在牛市裡,我的損失還是比獲利高。當時我也確實有做功課,由此可見真的不能依賴別人的「貼士」購股。

少量投資於小型股是沒問題的。不過投資在沒有獲利歷史可言,而且還債台高築的公司,則等於自殺。很多投資者都曾經碰過小型股,結果股本所剩無幾。

長遠而言,我認為只有最優質的生産股能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競爭增加、人民幣升值等的挑戰中存活。供應來源的變數也會左右中國長久以來聞名天下的製造業的前景,這就像30年前香港的紡織業。

不過那些能迎合消費者口味,而且靈活多變的公司,將會變得更強大。蘋果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它一直研發讓人愛不釋手的電子玩意,未推出市面就已被搶購一空了。不過這跟紅酒、面紙和奶製品等不一樣,因為這可能只是一時的風潮,過了就沒了。蘋果的投資者都希望它的產品能永遠受到歡迎,這種想法讓我感到有點擔憂。試想下一所比埃克森或中石油還要大的蘋果公司。難以置信,但卻是真的。

德崇證券和所羅門兄弟在30年前都非常有名,現在卻都消失了。當時的蘋果和星巴克根本無人問津,現在則紅得發紫。當時沒有人聽說過手提電話和互聯網,現在我們沒了它無法生活。不過肥皂還是肥皂,剃鬚刀還是剃鬚刀,不過是質量提高了。30年裡,什麼都能發生,因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sting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