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北京的男士們,也許還未是大師,但也早已不是新手了。」
我不敢說我對中國很了解,我也沒有管理著大量資產,也沒有上過像CNBC這樣只會抛出無用資料的垃圾節目。有些人整天對美國失業數字感興趣,更有看淡者總是要將「就業率」跟「失業率」顛倒。
我只會了解公司的財務表現,並且留意新型市場的宏觀環境。我在香港住了34年,娶了個上海妻子,孩子也在香港長大。我感覺這些大概都能彌補我不太懂中文的缺點,也讓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有所提高。
而在港交所(388)的關照下,正正是這些「鬼佬」和海外華人控制了股市85%的交易。這還得了?只要股市開始重回正軌,這種怪現象就再沒有立足之地了。
我剛讀了由哈佛大學歷史、商業與行政教授Niall Ferguson所寫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總結了中國未來幾年4個最重要的發展方針:
我們還需要更多理據支持嗎?中國正在價值鏈上爬升,並且開始重點投資在環保能源、全球分銷、創新和持有優質海外資產等的份上。
中國1400萬的汽車產量已是全球第一,而排第二的美國不過是1100萬。政府對汽車註冊的控制不可能一直維持,因此雖然我對該業務有所保留,但我還是會支持全球汽車零件供應商的股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