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中國

「那些在北京的男士們,也許還未是大師,但也早已不是新手了。」

打從紫禁城建好後,西方延續了500年的霸權也快要完結了。在1984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一次不可抵擋的全球經濟發展壟斷,而這趨勢還可能繼續幾個世紀。當時沒有人會料到之後發生的事情。除了中國外,其他新興經濟體包括印度、印尼和巴西等都有著低廉的生産成本,龐大的本地市場和快速地脫貧的人們。

我們不知道中國和印度會變成怎樣,正如26年前我們也料不到它們今天的發展。這是因為我們將重心擺錯了地方。26年前如是,現在我們也常常將注意力放在不相干的事上。我們受到傳媒龐大的力量所左右,受到錯誤分析的惡果,被貪念、嫉妒等的弊端所矇騙,而忽略了自己最重要的財富 -- 邏輯和思辨能力。
 
來了香港34年,可我只懂一點廣東話和幾句普通話,也許是我懶惰吧。雖然如此,我還是能在餐廳點菜、訂位子、乘計程車和購物。

我不敢說我對中國很了解,我也沒有管理著大量資產,也沒有上過像CNBC這樣只會抛出無用資料的垃圾節目。有些人整天對美國失業數字感興趣,更有看淡者總是要將「就業率」跟「失業率」顛倒。

我只會了解公司的財務表現,並且留意新型市場的宏觀環境。我在香港住了34年,娶了個上海妻子,孩子也在香港長大。我感覺這些大概都能彌補我不太懂中文的缺點,也讓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有所提高。

其他在香港生活了更長時間的「鬼佬」甚至完全不懂廣東話和普通話,因此就請個會說英語的菲律賓傭人。這些人也許是被寵慣了,總是不重視中國,也不願意學習用者達15億人的語言。但我們卻要相信這些人對中國的看法和分析,甚至買他們管理的基金。他們在香港都不會跟中國人交流,就更遑論在內地了。他們也不坐小巴或是跟計程車司機交談,反正他們都有私人座駕將他們從辦公司駛至香港會,這可是風雨不改的。

他們裝得好像很了解內地股票,並管理著上10億元的資產,向西方一些最聰明的人提供建議。但實際上他們根本不能說一句中文,甚至不願意用英語跟本地人交談,更不可能了解中國的風俗。試問他們怎麼可能了解內地市場,乃至其他新興市場呢?一個一生都住在英國或是美國多年的中國人,敢說自己對英國人或是美國人很了解嗎?如果他不了解英國人的話,敢投資在英國嗎?為什麼要相信那些既不了解中國但卻硬要替人管錢的人?除非他們在內地縱橫多年,懂普通話,明白當地的風俗和對目前中國發生的事有清楚的認知。但這種人有多少?

確實有幾個,不過他們都很低調。

不少銀行都聘用在西方受教育的中國人當經濟師、分析師和基金經理。問題是他們不少都對內地有偏見,對那些本來落後於自己但現在已生活得很好的國人感到嫉妒。實際上這些人比白人還要「鬼佬」。這些人又值得我們信任嗎?

而在港交所(388)的關照下,正正是這些「鬼佬」和海外華人控制了股市85%的交易。這還得了?只要股市開始重回正軌,這種怪現象就再沒有立足之地了。

我剛讀了由哈佛大學歷史、商業與行政教授Niall Ferguson所寫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總結了中國未來幾年4個最重要的發展方針:

- 更多消費
- 更多入口
- 更多海外投資
- 更多創新

照這樣看,內地會體現堅實的地緣優勢,同時通過增加入口和消費,縮小貿易順差,提升自身競爭力。創新需要由自己做起,而海外投資則能鞏固資產組合,不過也不能保證什麼。我倒認為內地越投資在外地,風險就越高。不好意思了Niall!

中國的出口量比金融風暴前高了20%,但股市卻比之低60%。美國的出口則還是比當時低2%,道指距離14100點的高位還是有20%的落差。另外,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9%,因此以目前的貿易差異而言,中國出口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

中國的全球生産出口也會超越美國,就像以前的德國和日本。

我們還需要更多理據支持嗎?中國正在價值鏈上爬升,並且開始重點投資在環保能源、全球分銷、創新和持有優質海外資產等的份上。

跟西方的想法剛好相反,中國不再是那個光會為加州產品作生産綫的國家了。現在它在風力渦輪、太陽能板等的領域上都走在世界的前沿。在2007年,中國在新專利註冊數量上超越了德國。而在2008年,中國、印度、日本和南韓的專利申請總數超越了西方國家。這是未來的指標,不過投資者卻不留意,只懂得鑽研那些不會維持長時間的微觀因素。

中國1400萬的汽車產量已是全球第一,而排第二的美國不過是1100萬。政府對汽車註冊的控制不可能一直維持,因此雖然我對該業務有所保留,但我還是會支持全球汽車零件供應商的股份。

投資在中國的未來,就等於穩固了自己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ing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