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s
全港首推 協恩「一生一師」
2012年11月02日 ~~ 第901期 忽然1周
轉校升學,是小朋友的人生大事。小時候,總想在這人生轉捩點上,有個「師傅」提點下。但父母只顧成績;班主任又太多學生要照顧,沒時間。兒時願望落空至今,直至聽到剛轉直資的協恩中學,於今年 9月起,展開為期 6年的「一生一師」計劃,成為全港首間推行 mentorship(師徒制)的學校。
計劃主要針對剛入讀的一年級生,約 180人,為期 6年。原則上, 1名學生會跟隨 1名 mentor(師傅),但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於 3年後轉跟另一位「師傅」。「師傅」是校內老師,而非班主任,讓學生更能暢所欲言。
「師傅」每個學年跟學生約談 3次,了解學生該學年想達到的目標。目標主要關於個人成長,如交友、適應學校、時間分配等。「師傅」引導學生想出解決方法,亦把個人經驗跟學生分享,其間學生遇到任何困難,「師傅」都會協助解決。
校長李鎮洪說:「在學校轉直資前,曾詢問學生意見,大家都想加強師生互動。以往,學校有輔導老師和班主任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學校轉直資後,為加強師生互動,於是想出『一生一師』計劃,希望讓學生講出心底話,並協助她們訂下目標,幫助成長。」
George指出,「師徒制」令員工歸心,並有渠道宣洩。希望用於學生身上,亦有相同效果。
老師周六特別回校參加 George的講座。
是大機構傳統
老師蔡穎思(左)和老師莫詠斯(右)。
為提升計劃質素,學校特別請來郭仲杰( George Quek)開講座。 George是新加坡人,曾在美國、中國、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的私人機構,擔任不同的管理層職位。因在公司接觸過 mentorship課程,發覺員工有很大得益,決定轉行當教練。 10年前來港,在中電、馬會等大機構持續開辦有關課程,成效顯著。
George說:「為培育精英作為公司接班人,很多大機構都有『師徒制』的傳統。由 1名上司帶 1名下屬,把公司的理念、各部門的文化,甚至做人處事的態度,傳承下去。這名『師傅』不會是直屬上司,而是不同部門的主管,更要年年換人,好讓員工在不同『師傅』身上,學到不同智慧。」
George續指,有著名哈佛教授研究發現,能成為精英要靠後天培養。當中需要 3大關鍵因素:不斷反思( reflect)、自我警醒( aware)和從經驗中學習( learn),簡稱「 RAL」。而 George在協恩中學推廣 mentorship計劃,亦希望達致這 3大目標,並教授老師不同的聆聽和溝通技巧,如引導學生思考、用心聆聽、提問等。
能解學生心結
校長李鎮洪,希望首推的「一生一師」計劃,能幫學生面對人生的轉變。
「師徒制」向來只在大機構推行,今年是 George首次踏足學校開講。記者 9月時曾聽他在協恩中學舉辦的講座,但早於 5月,協恩的蔡穎思和莫詠斯老師已聽過,都說「 RAL」很有用。
蔡老師說:「聽講座後兩星期,收到學生的中期成績,約見成績差的學生時,嘗試用『 RAL』方法,引導她們反思,講出問題癥結。這方法果然奏效,有學生哭了,說壓力很大。後來幫學生解決問題,成績亦有進步。」
莫老師亦說:「我負責戲劇表演,明明制訂好綵排時間表,學生卻有諸般理由缺席。我用『 RAL』方法引導她們自行想出解決方法。最終問題得以解決,最大得着是學生會自己想辦法。」
李校長深信,孩子的成長只有 10%是從書本上學會,其餘都是從經驗和他人處得來。「計劃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上懂得訂下目標,並從他人身上獲得啟迪,從而一生受用。」
一年級生心聲
協恩的「一生一師」計劃已作第一次面談,聽聽同學點講。
Elaine
「初上中學,都擔心適應問題。好彩計劃會有位『師傅』帶住我們,個心會定些。第一次見面,老師已要求我們訂下今個學年的目標,其中我寫了想考全級 80名內。有目標做事,感覺升上中學後,不會毫無方向。」
Flora
「見面時,老師跟我們分享她個人成長和升中的經歷,感覺老師好似朋友。而她的經驗亦可作為我有用的參考。」
Mavis
「跟老師見面的同時,我們都有參加『大姐姐』計劃。兩者分別好唔同,大姐姐係好貼身的個人經驗分享,『一生一師』就會教我們訂下目標,及達致目標的方法。兩者都實用,但層次各有不同。」
撰文:馮淑玲
攝影:周義安、潘啟德(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