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個日本師傅看不過眼,因歐洲充斥着不少劣質壽司,為了保住大和民族的國粹,決定在英國開設首間壽司學院,傳授正宗日本美食。香港有美食天堂之譽,但經過時間的洗禮,現在吃到的東西未必是正宗之物,可能是變種錯版。點心是本土特色食物之一,有師傅指生炒骨加菠蘿做法已係變種。記者:王震遠 攝影:譚盈傑、王震遠Model: Hazel@ GME鳴謝:蓮香居( 2156 9328)味中味餐廳( 2395 1882)
沒有正宗菜
對中餐飲食文化了解甚深的人氣廚師周中師傅指,現時菜式味道的改變,跟時勢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毛利,或是因客人的需求而作出遷就。例如四川蝦仁,當年我們所做的就會有椒粒、蒜茸和薑等,但現在只加辣椒粒和豆瓣醬就完成。」香港的中菜已經改變不少,要是越洋到外國中餐館,「變質」情況更嚴重,「因為外國的洋人不懂中餐文化,很多中國人移民去那邊做廚師,可以把印象中吃過的味道,覺得差不多就煮出來,將文化改變。」小記在中餐館的餐單上永遠有個迷思,總弄不清生炒骨和咕嚕肉的分別,周師傅一語道破,「現在叫生炒骨也好,菠蘿咕嚕肉也好,都是菠蘿生炒骨,好像沒分別,以前會分生炒骨用腩排,加青椒和紅椒去炒,沒用菠蘿;而咕嚕肉是肉,一般用脢肉,是半肥瘦的。」中餐做法經常改變,也可跟師承制度有關,「跟師傅學習正宗後,很多人會自創新派菜,其實本身都是同宗,只要有人讚就行,我想沒有正宗那回事。」
放大圖片
■周中師傅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正宗霸王雞以上湯煮汁淋雞註:莊先生說客家人的霸王雞才正宗,但有餐館只灑上油和豉汁上面
放大圖片
正宗梅菜扣肉扣肉要先炸再炒註:有餐館會省去炒的步驟,只用醬汁撈
放大圖片
傳統生炒骨製法:用腩排加上青椒和紅椒去炒,不加菠蘿,不用脢肉
放大圖片
■羅漢上素正宗要有三菇六耳,現在的大多只有竹笙、冬菇、鮮菇和笋。
紅燒翅要加豬油豬皮
除廚師的秘方,還受當時食材供應所局限,「就如以內臟做食材的炒八珍,炒豬雜,因為這個年代沒人食內臟,就沒那樣食物出現。」周師傅覺得在香港改變得最離譜的菜式,就是不少素館都有的羅漢上素,「羅漢上素正宗的應該要有三菇六耳,現時常見的只有竹笙、冬菇、鮮菇和笋,數不出三菇六耳材料,且桂花耳在港已經很難找。」有時改變未必是壞事,亦有舊不如新的例子,「以前紅燒翅做法較注重濃度,會加入豬油和豬皮,煮成膠狀,口感較稠。現時煮翅不會加入豬油,就沒有那麼膩,口感比較清爽,就是改良版比原裝更好吃的例子。」
年輕人愛吃快餐
食物菜式是活的,會跟着時代走,味中味餐廳的負責人莊先生,指菜式改良是有必要,「現在很多菜式都改良過,又不能說它們錯,因為不少後生仔的口味已經改變。以前的人喜歡吃些有骨香的東西,現在的後生甚麼都要起骨。」年輕人貪新忘舊,傳統的未必會合口味,「例如要煮得清淡些,但我們就盡量保持傳統煮法,以迎合老一輩和年輕食客。」正宗有時未必好,客人的口味才是最重要,「有次我試過用正宗方法煮生炒骨,但年輕一代不太接受,因正宗的味道較濃味,會加蒜茸,後生仔不喜歡,認為現在的更好。」
廚房 40人減至 12人
莊先生除了是老闆,間中亦是座上客,「我覺得現在很難找到有正宗菜的餐館,若用以前的材料就沒競爭力,賣得貴亦沒人幫襯。」經濟低迷催化了整個行業的萎縮,「現在的飲食文化跟以前很不同,現在注重快餐式,食物價錢還停留在二十幾年前,但人工和租金等成本則上升,若要做到以前的水準,需要投放很多人手。」莊老闆憶述當年在酒家吃一碟乾炒牛河要 28元,想不到二十幾年後的今天,價錢還是一樣。「初入行時,一個廚房可以養活三、四十人,現在一個大廚房只得十二、三人,當然做不到當年的工夫出來。以前炒一個菜,分不同的人手和崗位去做,現在只有 1個人,所以香味跟以前不同。」
放大圖片
■味中味餐廳負責人莊先生
放大圖片
■廚房人手縮減由煮食方法偏向快和精簡,菜式味道和做法因而有所改變。
放大圖片
■日本師傅神田裕行在英國開辦壽司學院教正宗日本菜。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灌湯餃變湯灌餃 放大圖片
■蓮香居點心部主管黎明師傅
上酒樓吃點心,是不少人享受天倫樂的指定動作,但吃點心時,又是否知道放進口裏的東西是名門正派抑或變種貨,蓮香居點心部主管明師傅指出,現時最超錯的是灌湯餃,「以前的灌湯餃跟現在的很不同,以前灌湯餃是吃皮和餡,但現在的灌湯餃主要是喝它的湯。早期灌湯餃不是用湯浸,上枱時有兩塊鐵片盛着,還會附上一碟浙醋和薑絲。」外貌大不同,就連內餡亦大翻新,「在餃的中心不是全濕,口感是多汁,因為用了大菜,不像台灣那樣,內裏全是湯。從前是貴價點心,所以用料較精,有蝦肉、瑤柱、蟹肉、鮮菇等餡料,不像現在的叫『湯灌餃』不是正宗的灌湯餃。」
八十年代變種湯灌餃
明師傅繼續指出,「外邊的『湯灌餃』,應該叫高湯魚翅餃,用料要靚,用比上湯更好的高湯,是很珍貴的點心。但有人因為做特價點心,會隨意用些雞粉開滾水做湯底。」正宗的灌湯餃雖未失傳,但對於 80後來說就有點陌生,「七十年代香港還有正宗灌湯餃,但到八十年代,香港人有了消費能力就出現變種灌湯餃,茶樓要做些高級點心去迎合客人,慢慢推出高湯魚翅餃,慢慢又改名變成灌湯餃。」變種成因還離不開一個錢字,「正宗的一碟賣兩件,每件賣的不會很貴。但現在的一盅一件,同樣以特點來計算,利潤就有兩倍了。後期因為要增加毛利,惟有美化菜式,加個湯盅,灌入靚湯,坦白說,湯已經不是那回事。」
正貨 放大圖片
■正宗的灌湯餃非煮好了再灌湯,用上蝦肉、榣柱、蟹肉、鮮菇等作餡料。
灌湯餃(有蝦肉、瑤柱、蟹肉、鮮菇、大菜等餡料,無湯多汁,附浙醋和薑絲,每籠兩件)
變奏版 放大圖片
■以湯浸魚翅餃充當灌湯餃。
湯灌餃(高湯加魚翅餃,一盅一件)
雞球大包無雞蛋
有些懷舊經典點心如雞球大包,雖沒失傳,但餡料就可能有些改變,「最正宗的大包,應該要有差不多整個籠般大,餡料最重要是有雞蛋,現在很多已沒加蛋。」雞球大包的出現原來有段古,「早期的雞球大包,是給勞工階層作早餐,一定要『抵食夾大件』,所以材料是肉和蛋,還有高蛋白質的食材和麪粉,才能應付每天的工作量;還有雞蛋可以填充到包的大小,因為雞蛋價錢夠平。」其後有人偷工減料,直情不用雞蛋,「我想可能製造的工夫較煩,要蒸熟再去殼,於是製作開始馬虎,有人只加蛋黃或用鵪鶉蛋。又可能來貨貴,便改用其他材料,如叉燒變火腿。」要達到正宗的神髓,明師傅亦有心得,「正宗的雞球大包,都是有豬肉、雞蛋等,還有包要夠大。不過大包對現在的老闆來說是不受歡迎,因份量太大,客人吃一個就飽,所以越做越小。」用料對食物的質素也很重要,選錯就是做錯,「我認為最錯是肉料改用了雪藏貨,因肉料是很重要,但不少茶樓因要做特價貨而用雪藏肉。」
正貨 放大圖片
■正宗雞包先要抵食夾大件,餡料一定要有肉和蛋。
雞球大包(一籠一件,以豬肉和雞蛋作餡)
變奏版 放大圖片
■餡料改用雪藏肉,且體積細小。
雞包(多用雪藏肉,以蛋黃或鵪鶉蛋和火腿作餡,有時不加蛋)
炸雲吞扮錦鹵雲吞
雞球大包換去餡料中的雞蛋,有人索性換去錦鹵雲吞的錦鹵皮,「現在外邊做的錦鹵雲吞好多都不是正宗,以炸雲吞代替,用春卷皮做錦鹵雲吞是亂來的事。」兩種皮的口感不同,一吃便知龍與鳳,「錦鹵雲吞炸起來皮很鬆化,雲吞會有泡的,因正宗錦鹵雲吞用上專用的皮,需要跟廠商專門訂做,後來有人用薄身雲吞皮包大一點的肉,附上甜酸汁,其實這叫炸雲吞,吃起來是香脆。」明師傅說,「正宗的雲吞皮很大餡很小,那甜酸汁用了八珍料去做,主要是用內臟、蝦和叉燒製成。」出現點心改頭換面的情況,明師傅認為或許跟主管有關,「因為經營時,老闆不能拿出很多工資和資源給主管,貨源就不會那麼好。有時亦因主管沒見過正宗菜式,甚至連上湯和高湯都不懂分,所以做主管亦應該有這方面的認識。」
正貨 放大圖片
■錦鹵雲吞應用上錦鹵皮,吃起來口感鬆化,皮上要有泡泡,蝦肉餡料佔很少。
錦鹵雲吞(專屬外皮鬆化,皮大餡小,以內臟、蝦和叉燒製成作餡,附八珍製甜酸汁)
變奏版 放大圖片
■炸雲吞不會用上錦鹵皮,只要炸春卷的薄皮,口感較脆。
炸雲吞(用春卷皮包大一點的肉,附普通甜酸汁)
Q&A 認清三菇六耳Q1 在香港能否考核到國內認可廚師資格?
中華廚藝學院負責人袁小姐
報讀中華廚藝學院的課程,可有一試兩證。除得本地認可資格,更可獲廣東省勞動保障局認可的廚師資格認證,級數比香港高一級。
Q2 在中華廚藝學院和在餐館跟師傅有何分別?
周中
中華廚藝學院有香港政府的認可,可以學到不同的菜系和基本技巧。但跟師傅學藝一開始就已經在工作,可以更快了解到食物、器皿等特質,豐富了實踐經驗。
Q3 正宗羅漢上素的三菇六耳是指甚麼?
周中
菇是指冬菇、鮮草菇、蘑菇;六耳則指木耳、榆耳、黃耳、石耳、桂花耳和砂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