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美和房貸美

它們會怎樣影響股市?

上述兩者已被國有化,又是美國政府控制的機構,一直都是監管者的威脅。它們擁有著美國大部分的按揭,佔重可能高達80%,也就是11萬億美元。美國政府一直都以現金和擔保形式支援它們,這已讓立法者感到不悅。

現在有人主張政府應該放寬對它們的控制,並且使其重新私有化。想像一下它們合共擁有著11萬億美元的按揭,會產生多大的手續費。樓市不會一直沉淪,因此現在能打進市場的,在未來總能受惠。

不過,買家不可能是如花旗或是美國銀行般的商業銀行,因為它們已擁有龐大的按揭和有毒資產,而且資金也不足。因此,合適的買家必須無受到金融風暴嚴重波及。匯控(5)正減少美國業務,但憑其充裕的資金,它還是有能力進行收購的。不過,它熟悉美國按揭業務嗎?而我所知的穩健美國本土銀行– 只有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 -- 則也有能力加入戰團。

我不太清楚美國按揭業的狀況,也不知道主要的市場玩家是誰,因此我們還是繼續關注相關新聞吧。這當中的商機可謂非常多。
 
不過我想說的是,私有參與者會創造流動性而且能打開市場。人們對成本上升的共識應該是沒錯的,這能從利率、費用等的上升體現出來,況且「兩房」都可能不再接受政府支援,而是被商業收購。不過與其說這會讓有意置業者卻步,他們更可能在成本上升前就下定決心要置業。要知道美國的30年期按揭息率是固定的,而在香港人們卻要承受上下波動的息率,而債券回報率的上升還可能促使人們在利率飆升前就行動。我們必須從買家的角度思考,而不能單靠邏輯而行。

因此,我們為什麼不留意一下美國的建造股呢?要知道它們的股價在過去5年裡跌了90%。而為房屋提供用品的公司如Home Depot等,甚至Caterpillar都是我們可以考慮投資的股份。

在本地上市的公司裡,創科(669)的75%銷售額則來自在美國的手動工具和清潔用品銷售,而Home Depot正正是它最大的客戶。以35億美元的銷售額而言,它的規模相當龐大,而且能受惠於美國樓市恢復。創科已從80年來最大危機裡走了出來,管理層也一直採取合適的行動來改善槓桿比率,為增長作好準備。創科絕對能夠大有作為。

如果真的有公司能收購「兩房」的話,那麼這將能帶來積極的作用。實際上這早就該落實了。當年格林斯潘曾懇求國會讓這主意通過,不過當時卻乏處理這件事的政治意願。

如果樓宇供應下跌、樓價上升、人們工資不變但工作變得更難找的時候,美國人還是會繼續置業嗎?這其實很難說,不過我相信人們寧願早行動,也不願意等時機流逝。這觀點跟東尼是差不多的。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美國平均樓價是27.5萬美元,而且還有3至4個睡房。在香港你用210萬元能買什麼單位呢?不過,美國和香港人的平均年薪卻相差不多。所以說除了時機以外,美國樓市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如果有讀者知道還有別的公司在港上市、且向美國樓市提供產品的話,請讓我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ing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