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兩者已被國有化,又是美國政府控制的機構,一直都是監管者的威脅。它們擁有著美國大部分的按揭,佔重可能高達80%,也就是11萬億美元。美國政府一直都以現金和擔保形式支援它們,這已讓立法者感到不悅。
現在有人主張政府應該放寬對它們的控制,並且使其重新私有化。想像一下它們合共擁有著11萬億美元的按揭,會產生多大的手續費。樓市不會一直沉淪,因此現在能打進市場的,在未來總能受惠。
因此,我們為什麼不留意一下美國的建造股呢?要知道它們的股價在過去5年裡跌了90%。而為房屋提供用品的公司如Home Depot等,甚至Caterpillar都是我們可以考慮投資的股份。
如果真的有公司能收購「兩房」的話,那麼這將能帶來積極的作用。實際上這早就該落實了。當年格林斯潘曾懇求國會讓這主意通過,不過當時卻乏處理這件事的政治意願。
如果樓宇供應下跌、樓價上升、人們工資不變但工作變得更難找的時候,美國人還是會繼續置業嗎?這其實很難說,不過我相信人們寧願早行動,也不願意等時機流逝。這觀點跟東尼是差不多的。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美國平均樓價是27.5萬美元,而且還有3至4個睡房。在香港你用210萬元能買什麼單位呢?不過,美國和香港人的平均年薪卻相差不多。所以說除了時機以外,美國樓市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