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味世界

江湖不再 人還在 佛山

2013年01月25日 ~~ 第913期 飲食男女

不知從何年何月起,梁贊、黃飛鴻、葉問成了佛山的代言人。將一座嶺南之城變為一個虛幻的武打世界。其實,佛山當年真的威過。特別是清末民初動亂之時,武館坐大,各處招兵買馬,招攬門徒,一來為自保,二來為抗外敵,普通人又急於找個地方依靠,當年佛山武館之多一時無兩,有近二百家。就在這刀光劍影、拳來腳往的百多年中,佛山出了幾位一代宗師。到了今天,佛山還有一代宗師嗎?我們都想走進這個武術之鄉,圓自己一個江湖夢。

互動片段

江湖不再 人還在 佛山


百年武館 生生滅滅


如果以為今日的佛山像電影《葉問》中武館林立,想必會令你失望,今天佛山的武館已門庭冷落。詠春近年大流行,當然是因為電影推波助瀾,也難怪身邊有朋友以為佛山只有詠春。事實上,詠春在佛山只是其中一個拳派,猶如沙灘上的一粒沙。 19世紀,佛山最有名的是洪、劉、蔡、李、莫五大拳派,沒甚名氣的還有幾十種,拳派多以家族姓氏命名,一個姓,等於一個派,總之令人眼花繚亂,好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佛山武學門派多,源於清朝官員曾火燒南少林寺,不少武者逃難至佛山。後來北方很多拳派師傅又因逃避戰亂而南下,各方勢力集結於佛山,形成一種習武的風潮,武館眾多。
但習武之人,並非一味好勇鬥狠,武術在中國是自 衞之術多於攻擊之術,且包含保家 衞國的精神。 100年前,佛山的精武會創立,便有一首《精武頌》,講出了練武之人應有的精神:「國不強兮招毀滅,人不強兮難自立。振我精神鍛我筋骨,充我智慧堅我魄力。百煉此身如鋼鐵,任何威武不能屈。大家齊努力,發揚精武式, 衞國魂、盡天職。」佛山另一家鴻勝館,第三代傳人吳勤,便在 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在館內特設「殺敵大刀」訓練班,而且率領 200多位鴻勝館成員組成抗日游擊隊,可見武者在國家有難時,自會挺身而出!
但和平盛世,武館便成為政府的威脅。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共政府不鼓勵學武。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運動,作為「舊習俗」之一的中國武術當然被打壓,更令拳師無處容身。許多武學大師都移居香港暫避,較著名的有詠春派的葉問、蔡李佛拳的崔章、白眉派的張禮泉等。所以香港意外地成為佛山武學的傳承地。
今天,精武會已破落不堪。當年中國第一大拳派蔡李佛拳的總部鴻勝館,自 1949年之後,一直閉館,直到 1998年,才以「保留傳統文化」的名義再次復館成為景點,但跟從前,意義真的不同了。近年,受電影和文化影響,很多新興武館冒起,追趕新一波功夫熱。據說現在佛山有大大小小武館共 100多間,每十人就有一人在學武。但學武的初衷似乎變了,當年的武術精神,該往哪兒尋?

















現代師徒 重新起步




今天的佛山還有武術,在公園在社區會堂,都有見人在耍槍弄劍,切磋較量。只是由當年學武,一生為道,變成今日,似一種公餘活動。是好是壞,不得而知,但起碼是重新起步。
去年剛開業的詠春堂,便打正旗號以新派的環境傳授詠春。走進詠春堂,雕花木門、紅木椅子、金漆招牌。在這裏教授詠春的師傅是香港有名的雷明輝師傅。他是葉問徒孫,師從何金銘師傅,他每次講起葉問,都稱「問公」。雷師傅學習詠春已有 40年,以詠春拳贏過不少擂台。
有關佛山詠春宗派,雷師傅坦言:「當年因為時勢,佛山很多宗師級的大師傅都去了香港,佛山即使有大師,也都藏起來了。」今天雷師傅又將葉問一派的詠春帶回佛山,算是因果相傳,血脈輪迴了。 

何以學武?


在武館中,我們見到的新學徒通常練武不超過 1年。我也一直很好奇,走來學功夫的人究竟抱着甚麼目的呢?在詠春堂遇見幾位來報名學武的青少年,他們幾個老遠從廣州來,說是先來觀察一下,再決定是否報名。我問他們為甚麼要來學功夫,這個世界,真的各取所需,其中一個說,是因為自己正在做生意,想來看看詠春堂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變成一門賺錢的生意;另一個則吞吞吐吐,一開始說是因為想強身健體,之後說是因為「型」;還有一個從前是媒體工作的,說是因為想透過做不同的事情來獲取靈感。


香港的詠春師傅雷明輝(右)是葉問的徒孫,現在又將詠春傳回佛山。


詠春有三套拳法:小念頭、尋橋和標指。

師徒關係


他們可能不知道,武術既非娛樂,亦非運動,而是一種貫徹始終的精神。
詠春自五枚師太創立後,到梁贊在佛山發揚光大,再由陳華順傳給葉問,然後在香港開枝散葉,又因李小龍之名氣流行於全世界。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成為一時佳話。到了今時今日,雷師傅坦言,傳統的師徒關係不再,甚至連叩頭斟茶的動作都省略了,更沒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講法了。只要交齊學費,就定時定候過來學功夫,關係簡單直接。我不懷疑現在武館所教的功夫是否正宗,但我擔心這種類似「補習社」的師生關係,武術的精神很難傳承下去。


現代武館的裝設與以前大不同。


詠春擅長近距離搏鬥,所以很多人學來自 衞。


詠春堂內掛着葉問的遺像,表明宗派。

【詠春堂】
地址:佛山天地路嶺南天地旅客服務中心 2樓
電話: 86 757 8255 2612
開放時間: 3:30pm-10pm
收費:約$500 

精神猶在


佛山的武術精神,表面上已經蕩然無存。特別是看到佛山市內的變化,到處都是新起的樓盤和拆卸的地盤。都是發展惹的禍。政府為了大力宣傳「文化之都」這個名銜,真正的老街都拆了,然後起一些仿古的樓房,旨在建出一個煥然一新的「古城」。整條街道,不是廢墟一片,就是假得像佈景板。從前,佛山何止強於武術,更是南中國手工業重鎮,從清朝嘉慶到光緒時期,鑄造業、陶瓷業、絲織業皆發達,最昌盛時期,有 170個行業在此開展。人們專心苦練一門手藝,克服困難,心無旁騖,發展出自己的事業,承先啟後。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尚武精神?於是,我走遍佛山市內那些還未拆卸的舊樓、還未關閉的工廠、毫不起眼的餐廳,原來這裏還有大師級的人物,靜靜地,隱身其中。









以韌制柔




孫恩 六十一歲
年資三十三年 

一手造成的世仇 【醞紮豬蹄】


稻草與豬蹄成為仇家早已是 300年前的事了。
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有個叫余浩忠的人在碼頭邊開了間肉鋪,因為是官員來佛山的必經之路,他見官員身上只有乾糧,非常乏味,於是別出心裁,將豬手去骨留皮,再包裹 着滷豬肉,成醞紮豬蹄,因為便於攜帶,味甘香,很快成為佛山名物,人們還為豬手起名為「得心應手」,這間肉鋪亦從此喚作「得心齋」。
今日,醞紮豬蹄已被列為佛山招牌菜,得心齋的孫恩師傅今年已 61歲, 33年來從未離開過,手藝傳自余姓後人。現時他是佛山唯一得以真傳的紮蹄師傅,經他手做的醞紮豬蹄不下 10萬。
每天清早,都有幾十隻豬蹄等他發落。他左手抽出豬蹄,右手鋼刀從小腿內側劃過去。開皮容易,取骨難,特別是腳趾位,筋腱與皮膚相連,落刀時要順 着骨骼切割,不能「硬來」。孫師傅三兩下功夫就將整個豬蹄骨去走,豬蹄外皮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
師傅另備一份肥瘦豬肉,用八角燒酒麻油豉油糖醃了 3小時,還有一盆純肥肉,「一層瘦、一層肥釀進豬蹄可以令豬油香保留得好一點。」三層瘦肉、三層肥肉梅花間竹疊在一起,然後孫師傅一手抄起塞進豬蹄內,本身塌了皮的豬蹄又回復原狀,擠得滿滿的。


流傳了三百年的醞紮豬蹄,依然保持舊時風貌。


孫師傅用了三十年的刀。


豬蹄起骨非常考刀功。


一條稻草是紮豬蹄的主要「武器」。

不鬆不緊 力度均勻


接下來就到─「紮」。紮功重要,不然豬蹄會走樣,味道會散播不均。前後會用兩條稻草,第一條紮四個圈,再附上一木片,再紮四圈。因為豬蹄中已沒有骨,要靠那塊木片來定型。孫師傅一手豬蹄,一手稻草,口中咬 着稻草的另一頭,力度鬆緊有致,幾個圈轉過來,稻草的韌力令鬆馳的豬蹄飽滿結實。稻草和豬蹄在孫師傅手中,成了一對。
紮好的豬蹄被扔進滷水,調料由 20幾種中藥材配製而成,不僅讓醞紮豬蹄味道甘美,更有活血之效。煮一個半小時再用火管稍微燒一下,除淨豬毛。用稻草紮多一次,最後再過滷水,大功告成。
雖然得心齋已被列入廣東老字號,但工序真的太多,也太繁複,要吸引年輕人入行並不容易。連大師傅對自己的手藝也帶 着多少輕視,孫師傅紮了 30年豬蹄,功夫好,卻沒甚麼自豪感。在利益和成本效益的社會內,好的手藝不足一記。孫師傅自己也不明白,「大師傅」這個名銜有何意義,所以他常自嘲:「我們都是晚年山雞。」言下之意,做得一日得一日。悲哀,莫過於此。


肥瘦豬肉梅花間竹,疊在一起。


將豬肉塞進豬蹄皮囊中。


以木片固定形狀。


得心應手煲仔飯$ 22

【得心齋】
地址:佛山禪城區文華北路 16號(柏麗酒店對面)
電話: 86 757 82287947
開放時間: 10am-2pm; 4pm-8pm
平均消費:$25

氣貫全身


李國標 五十歲 
年資二十年




李師傅的武器,一把切肉,一把拆骨。

原隻的氣勢 【均安蒸豬】


「均安蒸豬」的確是門絕技,也只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當地人才能達到「獨對龐然大物而不慌」的境界。因為這道菜要用完整的一隻豬來蒸!
來到離佛山市中心一小時車程的均安鎮。一隻蒸好的豬已經攤放好,大家圍在李國標師傅身邊,準備看他的拿手好戲。豬的內臟早已在屠場挖清,李師傅一手拿起刀,先切斷肉與骨相連的筋腱,然後見他在幾個關節位準確地劈下幾刀,刀輕輕放下,背後廚房冒出的蒸氣包住了李師傅,看得大家雲裏霧裏。只見他雙手拿住骨頭的兩端一扭一折,動作就像扭濕毛巾,幾根腿骨輕易就與肉體脫離,三兩下手勢,一整隻豬就只剩下軟綿綿的一攤肉,但完全沒有走樣。這門拆骨絕技,他已經練了將近 20年。

李師傳輕輕將厚肉割開,同時,未待血水流失太多,就要抹上香料,封住肉的表層,不然蒸出來的豬肉就會較乾且容易發柴。香料足足有一個洗面盆的分量,但想起對象是一整隻豬時,就沒甚麼好驚訝了。大約醃了一個多小時,再用火在豬背上均勻地燒一遍,清除沒拔乾淨的豬毛之餘,同時封住皮孔,蒸的時候,就可以鎖住熱力,熱氣走遍全身之後才從旁散走,這樣蒸出來的豬肉會更爽口。
一隻養了 5個月, 100斤左右的豬是最適合的材料。放進特製的木箱中,蒸約 45分鐘,便大功告成!均安鎮的蒸豬之所以聞名於世,就在於每一個步驟都以整隻豬為單位來處理,那代表,只要有一個步驟處理得不好,會破壞了整隻豬的味道!所以,一步一驚心。


拆骨需要大刀闊斧,也需要細緻的陰力。


撒上秘製的香料,令豬肉入味。


用火燒掉殘餘的豬毛。


把整隻豬放在特製的木架中,蒸四十五分鐘便大功告成。

獨門絕技世襲相承


「蒸全豬」是均安鎮的獨門絕技,據《順德均安志》所載:順德各地春秋二祭「多有燒豬作犧牲分胙肉,而江尾(即今均安鎮)則用蒸豬」。可見這帶吃蒸全豬的習俗,源遠流長。但鎮中懂得蒸豬的人不多,就要看你有沒有「親戚關係」。因為蒸豬本是逢年過節的食品,村內通常有固定師傅負責這個環節,而李國標師傅能夠得此真傳,皆因他的父親從前是鎮中蒸豬的代表,他從小看 着父親整套製作過程,竟然生了興趣,長大後成為父親的助手,幾年下來學會這門技藝,是偶然的父子傅承。
本來,「蒸全豬」只屬鎮內的節日菜,不會向外公開,李師傅說:「以前從來沒想過這麼普通的食物,今天能成為一個品牌效應。」 10多年前,李師傅忽然意識到「蒸豬」會大受歡迎,因為蒸全豬的美味無法以其他烹飪方法仿效,於是他就在自己開的大板橋農莊餐廳中推出這門菜式。此後,慕名以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那麼你蒸得好,還是你父親蒸得好?」我問他,他笑 着說:「當然是我!父親以前每年才蒸幾隻豬,現在人富裕了,多人愛吃全豬,我一天就要蒸 10隻!」
現今,佛山很多大酒店提供的蒸豬,大部分都由李國標師傅提供。但經過 1小時的運輸時間,味道始終差了一點,所以如要嘗一口剛蒸好的豬肉,與其將豬運過去,不如將你自己運過來。


一隻蒸豬可分成五十碟,一碟$40。


農莊在水塘旁,方便自家飼養漁產、禽畜。

【大板橋農莊】
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南浦大板橋
電話: 86 757 2550 8992
營業時間: 10am-9pm
平均消費:$50

定如止水




黃松堅 七十二歲
年資五十三年 

一生凝於一筆 【陶泥公仔】


有句名言:「石灣陶,景德瓷」。
佛山石灣陶藝之所以與景德鎮瓷器齊名,畢竟還是靠先天的優勢。據說,曾經在佛山出產的紅泥是陶藝恩物,這種紅泥的黏度特強,而且泥質夠細膩,所以能做出彎曲幅度較大的陶藝作品。另一方面,紅泥的另一種特質卻將佛山陶藝的主線導入一個獨特的範疇:皆因紅泥燒製出來的顏色接近人的膚色,所以佛山陶藝作品多以人物為主,冠其名曰「公仔」。
來佛山之前,黃松堅師傅的大名在香港已有聽過。兩年前,他的作品《龍之尊者》在拍賣會上以 300多萬的價錢成交,一時名震兩岸。意想不到的是,作品能拍出這個價位的藝術家,竟然每天也要朝九晚五準時上班,他的工作室就在石灣美術陶瓷廠中的一間小廠房中。很多知名藝術家深藏不露,黃松堅師傅卻來者不拒。
他是典型書生文人性格,說話細緻輕柔,彬彬有禮,舉止低調,看上去其實更像一個退休工人,他在這座廠房已有 53年了。


細心看,每一個部位都相當細緻。


佛山石灣陶藝注重形態,所以造型特別生動。

黃師傅從 18歲開始便鍾情於陶藝,從廣州來到佛山,由工作到定居到成家立室,佛山吸引他的始終是這堆灰灰黑黑的陶泥。他說,就是喜歡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但其實,將一堆泥變成一個公仔,難過登天。
佛山的陶藝公仔講求造型生動,色彩其實倒不怎麼突出。所以關鍵在於「塑」,而非「畫」,只見黃師傅一手拿着專用的刮筆,一筆一筆地將凹位的陶泥刮除,例如衣服的褶紋、手指的指甲,都要用這種方式來塑出形狀,要將一堆沒有任何意義的東西化為一件有生命的作品,付出的何止工藝,還有情感。
黃師傅定力出奇的好,他手上的刮筆停在半空,一絲不動,幾乎成了一張照片。眼睛看着一座半成品的觀音像,正在思考從哪裏下筆。黃師傅說:「做陶泥公仔,眼睛、手臂,甚至心臟,都必須夠定,三者的焦點都集中在刮筆的一點上,每一劃都要行雲流水,不可拖泥帶水,這樣做出來的公仔才會有生命,有動感。」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功力。只有全情投入,才能獲得大師級的天賦。


紅泥燒完之後,呈現出人的膚色。


工作室在陶瓷廠的其中一個角落。

「佛山其實是個臥虎藏龍之地,那個年代很多行業都能人才輩出。因為我們通常一做就幾十年,那自然可以成就較熟練的手藝。」黃師傅突然眼泛淚光,我嚇了一跳,便安慰他說:「都過去了,沒事,沒事。」黃師傅卻有點驚訝,然後說:「哦,我眼睛經常有眼淚,因為長時間在燈光下盯着一點看,幾十年下來,眼睛不好了。」一邊跟黃師傅說話,一邊看着他擦眼淚,心裏總有些不好受,總覺得這些眼淚既是勞患成疾,也帶着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紅泥上色度不佳,所以要重複上幾次。


黃師傅每一筆都蘊藏了幾十年的功力,已入化境。


顏料齊備,基本上已可應付大部分需要。


沾水是為了令陶泥軟化,方便塑形。


燒製之後,就以清水沖洗,以回復光澤。


黃師傅已多次踏足美國,教授佛山陶藝的技巧。

【石灣美術陶瓷廠】
地址:佛山市石灣鎮東風路 17號
電話: 86 757 82669185
開放時間: 9am-5pm

倒行逆施


楊海成 五十七歲
年資四十年





隱於深山人未識 【木雕餅印】


曾經風光一時的「餅印大王」今天就隱身在這座舊樓之中。

在佛山市一幢舊唐樓的頂層,住 着一個阿叔,體形枯瘦,一頭亂髮,其貌不揚,煙不離手。但敢說,很多港人與他脫不了關係。他是甚麼來頭?佛山現存唯一一個製作餅印的大師傅。
附帶說明,在機械化製作前(約在 96年之前),香港絕大多數餅家包括榮華月餅、蓮香樓月餅、大班冰皮月餅等的餅印都出自眼前這位大叔之手,此大叔名叫楊海成。
楊師傅回憶當年, 17歲時就跟師傅學做餅印,至今已 40年。當時廣州酒家多,對餅印需求大,佛山是手工藝重鎮,為省城供貨,而令餅印業蓬勃,人才輩出。楊師傅在 84年風光時,曾擁有一間餅印廠和 40個工人,以流水作業方式人手雕製餅印,而他當時每月能賺一萬!但威風 12年, 96年就關門大吉,因為這位餅印師傅堅持以人手雕木,所以追不上大時代,敵不過機械化,惟有隱退。
人手雕刻,刀功較細緻,做出來的餅更精緻華麗,只是人手雕木難度極高,雕時,要將圖像反過來構想,這樣雕出來的「反」圖案才能製出印有「正」圖案的餅,作為一個餅印師,必要有這種「倒行逆施」的思維。楊師傅天生善於此道,從不需要先畫圖案。
96年後,他停工 3年,手又癢起來。就在自己的天台隨手搭了一間「工作室」。我拜訪他當天,終於知道工作室原來只是一個用鐵皮東湊西搭而成的空間,比鴿籠大一點點而已。 

一個餅印一個時代


但「鴿籠」內,卻藏了寶。他把餅印版模一塊塊拿出來,兩塊深紅色的巴西花梨木板有大約 70個凹陷的餅印,整個東南亞 40多年來用過的月餅餅印都記錄在這兩塊木頭上,價值連城。風車形六角形扇形,還有長方形、三角形,這些形狀的月餅我連聽都未聽過。據楊師傅說:「這些形狀奇怪的月餅大約出現在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當時競爭大,餅家要層出不窮,做不同形狀的月餅來吸引客人。」
前人講究禮節,連餅印用法都講究。楊師傅說:「每款餅印用途都不同,我這裏有 168款餅印,就有 168種用途。」例如結婚要用最大的龍鳳印,結婚後的第一個中秋節送給老人們要用包面的龍鳳印(所謂包面就是要在餅面雕一個向外的弧度出來),而送給小孩子則要用公仔印,送給已故的先人則要用桃子形狀的壽桃印。每個都手工精美,都代表 着一個逝去的時代。
但可悲的是,手藝縱有,手下卻沒徒兒。他感嘆說:「最長的,只跟了 3年,因為賺不到錢,又花心神,好些索性回鄉種田算了。」聽得出他頗急於找個傳承人。最後,他帶 着點氣憤說:「現在佛山已沒人做餅印,可能只剩下我,到我死後,佛山餅印大概要失傳了。」




這個招牌動作,楊師傅重複了四十年。


原來一個「嫦娥奔月」的餅印,最考功夫的是嫦娥身邊的雲。


楊師傅打開抽屜,全是餅印圖樣。


工具五花八門,用來雕刻不同形狀的餅印。




原來榮華月餅曾經是這個樣子。

五行合一




羅玉貞 五十九歲
年資三十八年 

女中豪傑釀酒師 【石灣玉冰燒】


釀玉冰燒的秘技在於要放一塊肥豬肉入埕,與酒液同發酵。

看地圖,會發覺佛山其實很少山巒,卻多水。水源一廣,有一種行業必定左右逢源,那就是釀酒業。所以,不難估計,佛山必有佳釀。
早在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就有人垂涎這片大好江水。於是選了佛山最好水質的東平河(至今依然最好,是佛山的食水來源),在河邊開設酒莊釀酒,不出幾年,字號的名氣就已經打響,成為「南酒」中的佼佼者。想必大家也聽過──陳太吉酒,也就是現在的石灣玉冰燒。
今天來到東平河邊,酒莊原址依然健在,只是變成了設備現代化的酒廠。可能是我太先入為主,總以為釀酒必然是男人的天下,所以見到羅玉貞師傅(貞姨)時,面部表情多少有點不自然,貞姨笑說:「釀出好酒的準則中,可沒提到『男人』這一項啊。」雖然年屆 60,但貞姨毫無老態,說話總是滔滔不絕,一臉爽朗的表情,除死無大事的性格,少見的女中豪傑。
貞姨從事釀酒業已有近 40年,曾經歷過全人手的時代。剛進廠時,無論是煮米、製酒餅、發酵到蒸餾,幾乎每一個步驟都以人手控制。「最記得當年,同一個酒埕要用來完成多道工序,例如煮好的米要先放進酒埕中發酵,過了一個月又要將米倒出來,同一個酒埕洗淨之後,再用來釀酒,全靠人手倒進倒出。」除了「一埕多用」,連酒餅也要人手壓製,「當時沒有壓餅機,只能一腳一腳踩壓,釀酒師當年需要很多體力。」雖然貞姨說當年真的很辛苦,甚麼都要靠雙手完成,但收穫卻非常大。 




玉冰燒,$10。


清朝時期的酒罎保存至今,上面寫的還是繁體字。


東平河是佛山水質最好的河道。


酒廠已經全盤機械化。

經歷過那年代,貞姨對每個製作流程都瞭如指掌,釀酒和品酒的技術使那些工業化之後才進廠的師傅望塵莫及。因為親身經歷過每一道工序,她試酒的時候,輕易就能知道是哪一 道工序上出了問題,例如,當酒味太烈,問題應該出在陳藏的時間;如果味淡不豐富,米料和酒餅是原因所在。綜合貞姨多年的釀酒經驗,必須集合五種因素,一是水質,二是米料,三是酒餅,四是酒埕,而五,則是品酒師的舌頭,五行合一,才能造就一埕佳釀。所以 QC(品質檢驗)最難過的一關不是機器,其實是貞姨的舌頭。
在這間酒廠中,年資能與貞姨匹敵的只有一個個排得齊整的酒埕。走進封存的酒庫中,眼簾之下,都是深褐色的古代酒埕,隻隻都年歲不少。要知道的是,酒埕年歲愈久,酒埕的「質」就會愈豐富,所以這些酒埕全都有「年份」。釀製玉冰燒,必須要用 30年以上的酒埕陳藏,酒廠內最「年輕」的酒埕也起碼有半世紀,還有很多是清朝時期的產物。酒埕多年來不間斷使用,內部會形成醇化層,會釋放陳年的醇香。
這些酒埕其實透露了一個秘密,身手必須經過時間的洗煉,「年份」是騙不了人的。像貞姨這樣歷煉了近半個世紀的釀酒師現在已經可遇不可求,因為機械化的製作過程扼殺了不少師傅的「親身」經驗。酒廠中一架架機器似乎在說明一個事實,身體力行的年代早已過去了。

做酒餅的五種獨特材料


桂葉


餅泥


糙米


串珠葉


黃豆

【石灣酒廠】
地址:佛山禪城區石灣太平街 106號
電話: 86 757 82702189

大師身影




佛山,曾幾何時是中國的練功房,百家匯聚。
年輕人從四面八方而來,來時孤身隻影,去時一身本領。
在年輕人心目中,佛山是能夠讓他們發揮一技之長的理想地,很多人都在這片江湖上打出自己天地。
時間無情,江湖變天。佛山的大師傅一個跟着一個隱去。逝去的,何止是一門手藝?作為一位遊客,我只感慨,未能目睹這裏的百家爭鳴,現在需靠某些人的隻言片語和某些角落的一磚半瓦,才能窺見曾經出現的時空。
就像在這個支離破碎的沙包上,似乎透出了一代宗師的身影。 

實用資料




【簽證】港澳區居民持有回鄉證或回鄉卡入境均毋須簽證。

【前往方法】到佛山,最方便是坐跨境巴士,每天在港九新界各地點有數班車直達佛山市中心。查詢網址: http://www.ctshk.com/電話: 2998 7888

【市內交通】佛山地鐵部分路線已於兩年前開通,但坐巴士會更加方便。的士難截,特別是中午、晚飯時間。

【住宿推介】
皇冠假日酒店
位置相當方便,坐落於襌城區市中心,步行數分鐘即到佛山多個名勝景點,例如祖廟、黃飛鴻紀念館等,新落成的嶺南天地亦在附近。
地址:佛山市禪城區汾江中路 118號
電話:+86 0757 8236 8888
網址: http://www.foshanhotel.com.cn
雙人房價錢:約$500/晚

【天氣】 1月平均氣溫介乎攝氏 8-14度,多為陰天,偶爾陽光普照,少雨。

【電壓】 220V,兩頭圓腳或扁腳,部分酒店有提供港式三腳插頭。 

撰文:賈勝楓
攝影:李日進
註:文中所列價錢已折算為港幣( RMB1=HK$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