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新手下田,努力數月,終於嘗到收成。

綠色生活

大學生的半農生活 〔還園〕

2013年01月25日 ~~ 第913期 飲食男女

下午。一塊小小的菜田裏,幾位九十後年輕人蹲下來,準備收割羅馬生菜。
「這些菜葉摸起來又厚又韌,代表過熟老掉了,不好吃,但就可以留起來堆肥。」男生旻賢說罷,細心地摘走菜葉。
「收割時不要切得太盡,留些少莖,因為生菜一造可有兩至三輪收成!」另一位女生插嘴道。
當大夥兒專心工作,不知哪裏爬出小毛蟲,女生們馬上嚇至驚叫!有位男生鼓起勇氣,
摘下葉子把菜蟲扔到老遠……
一群年輕人雞手鴨腳地,笑着抬摃,不消一會便收下滿滿一籃新鮮生菜。


簡單如淋水都有技巧,水槍要向天,讓水珠如下雨般灑在土地上。

這裏並不是新界鄉郊的農場,而是中文大學的校園;在專心務農的也不是專業農夫,而是就讀新聞系的學生。去年九月,十六位同學組成一個叫「還園」的組織,趁課餘時間學習種菜,體驗務農生活。 

事情由一個偶然的發現開始:去年夏天,他們在中大新亞書院附近的山頭,看見教學大樓之間的空地,有些類似小菜圃的地方——這些農地屬校方擁有,一般借給教職員和學生種植,或者用作康樂活動;由於鮮為人知,多年來不少都在丟空,甚至雜草叢生,「種」得其所的並不常見。
這班新聞系的學生看在眼裏,覺得不該浪費,主動向學校借來種菜,
嘗試「半農半學」的生活。
不過,這班新丁平日在家備受寵愛,沒幹過粗活,那懂得種田?於是他們在校園開地前,特地出錢出力,到粉嶺農場租來兩壢田,先行好好實習。
回想當初下田,同學 Jesper難掩一臉尷尬:「鋤頭完全不懂怎用……記得那時急着翻土,把鋤頭舉得高高,使蠻勁亂鋤,弄得腰痠背痛!」
後來同學向專業農夫請教,茅塞頓開:「原來鋤頭不必舉高過膝蓋,最好成 60度入土,然後向前一推,這才受力。」他說。
他們倒也認真,每星期花三個下午,每次派出四、五位同學輪流灌溉、施肥、除草等,比一般假日農夫更賣力!


儘管耕作辛苦,但大家有說有笑,時間過得特別快。


同學們相信,只要躬身耕作,誰也可以種出成果。


剛開墾時,田地無遮無掩,附近的流浪貓闖進來玩,還留下腳印。


水肥氣味濃烈,每次施肥,都要鼓足勇氣!

在粉嶺學習一段日子,累積一定經驗,他們回到中大試着開田,沒想到事情一點不易:土壤荒廢太久,泥土乾巴巴,翻來翻去也不像樣。
他們惟有從粉嶺揹來大包肥沃泥土,慢慢翻土,幼小的羅馬生菜苗終於可以下泥。
土壤問題剛解決,農田卻引來流浪貓嬉戲,一夜間把菜苗弄得東歪西倒!
幸得工友嬸嬸出手相助,指點他們用燒烤叉和紗網把農地圍住,不單阻截貓咪來襲,也可避免雀鳥偷吃菜苗。
下苗後悉心施肥,同學卻發覺菜苗長得特別瘦小:「我們問讀化學的同學借用酸鹼值試紙,一測試才知土壤過酸,得用石灰粉來中和酸性,這樣蔬菜才會大。」同學 Miu解釋。
「還園」的同學在校園開地種菜,不止為將荒土還原為豐盛農田,也希望給生產食物的農夫,送上一份尊重。


為防止貓兒搗亂,同學用燒烤叉和網布架起「防護罩」。


收割前,旻賢將羅馬生菜的老葉摘下,留下來堆肥。


Jesper由初時不懂翻土,現在鋤頭已用得頭頭是道。


中大教學大樓附近有不少菜田,從前乏人問津,白白荒廢。

躬身耕作 把土地還給農夫




「還園」的同學進行耕作運動,其實也是一種面對社會發展的態度。
去年學期初,正值東北發展鬧得熱烘烘,身為新聞系學生,他們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不時一起討論。
「前幾年菜園村事件,大批村民被逼遷,令人氣憤;沒想到現在輪到新界東北,真不希望歷史重演!」曾在報館實習的三年級學生旻賢說。
眼見政府堅持所謂「城鄉共融」,將粉嶺、打鼓嶺等地發展為新市鎮,同學決定站出來力撑農民,組成「還園」親身務農,成為本土農業一分子。
連續幾個月下田耕作,他們更加深深明白:每棵菜得來不易。
「光是下肥便講技巧,例如花生麩和菜莢發酵成的『水肥』,養分最高,但臭氣十分嗆鼻,直接淋在作物上亦會腐蝕,要稀釋後才可澆在泥土。」 Jesper說。 


同學發現,兩位發展局局長前言不對後語:香港住宅土地儲備真的如此緊絀,需要剷平農地來發展?

有一回,暴雨把剛施的肥狠狠沖走,這群年輕人一度想過放棄。「真的不甘心!雨一停,大家跑去扶苗、除草,終於救活蔬菜。雖說農夫靠天搵食,但同時也事在人為。」旻賢說,以前暴雨期間只想起放假,現在卻開始想到鄉郊的農夫。
在校園內耕作,也為了喚起其他同學對本土農業的關注。
「身邊不少同學對東北收地沒太大反應,覺得為了發展,農田被剷平也是無可避免。其實農場還代表另一種生活方式,值得珍惜。」旻賢說。
兩個月前,他們趁着收成,在校園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生活節,將自家收成炮製蔬菜卷,跟同學一起品嘗;並請來環保達人、資深農夫等分享耕作經驗。 

不過最厲害的是,同學們邀請校長沈祖堯到來與學生對話,問題單刀直入:中大將來會否開辦農業系?校長會否支持學生畢業後當全職農夫?
沈校長坦言,在香港開辦農業系,恐怕未必有足夠學生報讀,但他對學生習農大力支持:「沒人比農夫更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雖然擁有的物質不多,但活得快樂也很重要。而且農民生產的食物,也在直接貢獻社會。」
此外,同學們亦自掏腰包製作了一本迷你雜誌《菜誌》,作為這個計劃的小總結。
翻開雜誌,裏面有種菜日誌、有機食譜、本地有機菜熱賣點,還有不少關於香港農業的實況;擅用多媒體的同學,將艱澀難明的研究數據化為有趣圖像,引人反思城市發展的後遺。
隨着學期過去,「還園」計劃正式完結,粉嶺農田租期亦滿;下一屆學弟學妹會否接棒,暫時仍屬未知之數。
不過這群滿腔熱血的同學,打算繼續用不同方法支援本地農業:例如在別處繼續租地種菜,生產食物;他日畢業後身居要職,絕不輕易容許推土機把農田剷平……
曾經播下的種子,期待有一天,在某片土地上,正式開花結果。


剛摘下的有機沙律菜,是美味食物,也是年輕人的一點成就。


同學用簡潔圖畫,呼籲大家支持本地有機菜。




生活節期間,「還園」成員指導其他同學試用鋤頭翻土。


學生為沈祖堯校長(右)送上親手種的生菜,作為紀念品。


同學曾邀請龐一鳴到校園舉行分享會,在草地上彈結他、談環保。

「還園」種菜日誌


一班同學把種植心得、農業資訊製成微型雜誌《菜誌》,放上網供城市人閱讀,推廣本地農業。
網址: http://backyardcuhk.blogspot.hk/







撰文:陳詠恩
攝影:李日進、謝致中
鳴謝:部分相片由還園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