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安的故事,由一個刻上編號「6348」的無名碑開始。
他是辛亥革命烈士、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的堂姪,過去十年透過文字起干戈,為隱身無名孤墳下的楊衢雲爭取立碑,還堂伯父一個歷史名份。「沒有楊衢雲為革命奠下基石,孫中山萬事起頭難,歷史可能改寫。」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無名碑終獲正名,楊興安也功成身退。「那不是一家一門的事,假如世人對楊衢雲的熱情冷卻,乃是社會的共業。」
寫文章是楊興安的看家本領,當過老師、作家和編劇的他,更曾是著名作家金庸和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文膽。辭職之時,人人笑他「傻仔」,還遇上負資產,他卻笑看人生。「人生前半段為錢,後半段應為公義;要懂得取捨,是時候退就要退。」
下一場戰役,楊興安希望籌組一支小學精銳部隊,傳授畢生的文字功力,為快被教育制度淹沒的古典文學留下「說明碑」。「從詩詞中參透儒家思想,學懂不計較得失,自然天地任你行。」空氣中,瀰漫着楊興安的一股傲氣。
無名碑上的一片天,早已被茂密的綠葉遮蓋,就如隱身在無名孤墳下的楊衢雲一樣。通過十年的文字爭取,楊興安終還堂伯父一個歷史名份,叫他釋懷。
重陽節前夕,六十六歲的楊興安,與一班楊氏宗親前往跑馬地香港墳場,在楊衢雲的墓前拜祭。一幅幅寫上悼詞的白色輓額,把這個被革命歷史遺忘了的「無名碑」重重包圍,為孤墳增添幾分熱鬧。
楊興安神情肅穆,向素未謀面的堂伯父深深鞠躬。天上灑下雨粉,他凝望眼前的石柱,禁不住撫摸墓前那塊由花崗岩刻造的說明牌,滿腔感慨。「楊衢雲的墓碑很特別,天圓地方,刻有青天白日的圖案。石柱的頂部被削去一角,是斷碑之意,代表死於非命。為怕連累宗親抄家滅族,碑上沒有名字,只有編號6348。」
當年蔣介石曾開價一百萬元,收購這張興中社的團體照。楊衢雲坐在前排(左二),孫中山則只是站在後排(右三),楊興安認為反映楊衢雲當時的地位比孫中山更高。
孫中山被公認是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家,但在楊興安眼中,楊衢雲是辛亥革命的前傳,「楊衢雲搞本土革命比孫中山還要早,若非他奠下基石,孫中山不會成功。假如當日廣州起義成功,中國第一任總統會是楊衢雲。」
過去十年,楊興安矢志為堂伯父抱不平。他多次去信港府,要求為楊衢雲立碑並列為古迹,一直只獲公式回覆。在辛亥革命百周年這時刻,當局悄悄為楊衢雲豎立說明牌,概述其生平事迹,又活化由他創立的輔仁文社遺址成為「百子里公園」,惟事前楊興安一概不知情。
「市建局花了四千萬活化百子里,為何不以『輔仁文社』命名?現在有如畫龍未點睛,那和牛頭角公園有何分別?」官僚難改,雖不忿,也得接受。「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人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不可『己所欲施於人』,只是遺憾無法親手為先烈撰寫說明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