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互聯網興起,傳媒業的熱門課題是新媒體取代實物報紙的趨勢。每隔一段時間,便有傳媒以「報紙已死」為題,分析現時報紙的經營模式怎樣不合時宜。新媒體取代實物報紙的重點並非「會否」,而是「幾時」。新媒體取代實物報紙這趨勢沒法扭轉,傳媒企業必須擁抱新趨勢,營運上儘快變革,這是傳媒業共識。我藉本文提出另類觀點,或者標題已露出少許馬腳。


新媒體取代實物報紙勢不可擋,這點我不反對,最吊詭的是,全世界傳媒企業仍未想出在新媒體下賺錢的方法。互聯網大行其道十年,傳媒精英不停想、不停試、不停學,十年仍找不出賺錢之道,這是令人不安的困局。網上報紙收入來源跟實物報紙一樣,都是來自讀者和廣告客戶,報紙內容在網上不容易鶴立雞群,大部分網上報紙是免費供讀者瀏覽。網上報紙的廣告收費比實物報紙便宜一大截,行內估計實物讀者跟網上讀者的價值比例是一比二十,對廣告客戶的價值而言,一個實物讀者等於二十個網上讀者。網上報紙能賺錢,一是屬於稀有品種,一是傳媒企業捆綁實物和網上廣告,內部分賬時對網上業務較手鬆而已。
傳媒老闆面對的難題是,實物報紙仍在賺錢,但網上報紙來勢洶洶,不作改變的話,結局可能遲早會死,變就要接受即時虧損。傳媒老闆大都選擇變,他們的假設是,虧損可當作未來業務的投資,即使自己的團隊不能在網上殺出血路,但總有同業能做到,到時要追上會比較容易。


環顧現時網上報紙的經營模式,包括有收費、免費、局部收費、逐條新聞收費,大家仍在摸索賺錢方程式。十年了,傳媒業還找不到網上賺錢之道,仍在兜兜轉轉,我要相信網上報紙賺錢之路又難行,又遙遠。又難又遠又一定要行,怎辦?面對這困難的疑問,我要提出像小孩般天真的問題,點解一定要行這條路?居安思危與庸人自擾可能只差一線,不做網上報紙點解會死?我肯定短期內不做網上報紙不會死,如果做的話,代價是即時虧損,兼且使業務重心偏離應該要專注的本業,所謂益處只是擁抱着虛無的新媒體紀元。
我心目中的傳媒策略,可參考我認為最看得通新媒體的梅鐸,他的新聞集團最近宣布跟蘋果合作,明年初推出只能在iPad上閱讀的報紙,月費99美仙。睇足一個月,一蚊有找,一看便知是虧本生意。蘋果喬布斯無寶不落,有着數的東西一定自己做,iPad做報紙卻跟人合作,大家心中有數。梅鐸也不傻,對於新聞集團手握的資源,要辦多一份網上報紙易如反掌,少少錢便可牢牢抓緊跟蘋果的關係,一路做一路以近距離觀察新媒體發展。用財技術語來形容梅鐸的決定,他買了一個新媒體和跟蘋果建立關係的Call Option。


梅鐸道出我認為傳媒企業在新媒體紀元下的經營之道,不是不參與新媒體,而是把投資額減至最不傷身,在場邊霸定好位,緊貼事態發展,用曹Sir名言——「細細注,大大聲」。梅鐸走在新媒體最前線,但旗下刊物的網上版卻得過且過,態度是人有我有,例如《New York Post》網上版被行內認為最冇俾心機做。
傳媒企業的新媒體策略應該是以最少錢霸最靚位置,用眼不用荷包,同時不能分心,繼續專注做好核心業務。以這思維框架分析壹傳媒的新媒體策略,情況令人擔心。壹傳媒的互聯網業務包括入門網站、網絡廣播和動畫製作,今年上半年互聯網業務錄得七百萬元收入,虧損三千萬元。過去三年半,互聯網業務共虧損兩億元。在壹傳媒每年賺五億元的日子,或可負擔每年花五六千萬元在互聯網業務上。今日壹傳媒須承擔台灣電視業務的巨大虧損,現金緊絀至不派息,互聯網的投資立刻被放大,令人質疑壹傳媒是否把戰線拉得太長。


壹傳媒的互聯網業務重頭戲是動畫製作,最近黎智英接受路透社訪問,談論動畫製作業務,他指動畫製作將成為其傳媒王國內重要一員,在不久將來分拆上市;不過他補充,動畫製作業務首先要找到收入來源。由尋找收入來源到上市,黎智英要費浩大心力,同時要打台灣電視這場仗,還有核心出版業務並不可能自動波,仍須深度管理。壹傳媒這個局我看不通。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插圖︰詹震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