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業績回報季度過後,我希望對我的內地增長型組合作出適當調整。我不能永遠持有所有持股,我需要投資在有著穩定收入的長綫股,那些在未來多年都能帶來豐厚回報的股份。
我會用我的進取型組合,來買賣被低估的股份,或是將可能被收購的股份,或是我認為有價值、但尚未體現出來的股份。
我會賣出工行、長實、渣打、太古A、恒生新華富時25基金、思捷、歐舒丹、大家樂。這佔了差不多半個組合。這些都是優質且被低估的公司,不過我想追求更多。如果你持有上述股份的話,你不必賣出。
我會從我的進取型組合中賣出新濠,並購入10,000股特步(1368)、10,000股匹克體育(1968)和3,000股中國雨潤(1068)。
「很多時候投資者都無法看清楚真相,尤其是當公司董事在光天化日之下捏造盈利數據時」
我承認我對各大公司的業績感到意外。有些業績差的,就企圖混淆視聽。有些業績好的,卻不懂利用數據 -- 這個最好的公關工具 -- 來推動股價。市場往往都需要好一段時間,將公司業績都讀懂了,才會作出反應。
如果明知會重拾既有的投資理念,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改變它呢?日本危機一過,各行各業又會回到從前的輝煌。
日本也是國泰的一個重要市場,不過我只看見航班次數的增加,而不是減少。我不喜歡投資在那些生産量被損害的業務,但有時候它們也的確能漸漸恢復,儘管恢復速度比不上化妝品、鑽石、壽司等等。很諷刺,卻是事實。
現在被高估和低估的股份正在互相角力。市場的波動未必很明顯,但公司的內部因素可能正快速改變。這跟日本沒什麼關係,純粹是基本因素出現變化罷了。
那些因為日本的情況而炒股票的人,如果夠機靈的話,也許能賺個少許。但卻容易錯失了這些公司的長遠潛力,因為即使目前受到影響的公司,未來還是可以重回正軌的。
同時我們要看長綫,尤其是中國內地的未來。內地發展自去年起就絕對減慢了。卻有人還以為它的經濟能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直到永遠。
現在不少數據都是過時的,但分析師卻根據這些數據來進行預測,忘記了錯誤分析對經濟、金融和人類的影響。
股市下跌後,不少投資者又回到了股票的懷抱,不過有些卻蠢蠢欲動,想要轉持商品。根據我對內地的分析,鋁業和銅業等都是不能碰的行業,因為毛利率太低,而且成本很高,負債之高甚至能否清還都成問題。
同時,有著穩定收入的優質公司,卻變得十分便宜,而且被那些嚮往快速獲利的投資者所忽視。而日本不過是令不穩的局勢更站不住腳罷了,因此這也許會以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