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環球 -- 事實還是虛構?
思捷(330)是投資者因過度擔憂某些問題而導致股價過低的一個典型例子。
思捷是個歐洲的潮流衣著批發商和零售商,是個完全自立的品牌。其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當中79%來自歐洲,17%來自亞洲/中國,另外4%來自美國。由於新興市場興起的關係,歐洲的銷售額佔量也隨之下降。
由於歐洲轉弱的關係,思捷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中期業績顯示疲弱的銷售,每股盈利從2.12元跌至1.66元。而在淨獲利中60%需要用作派息的政策下,每股股息則從7毫4升至1元。
而思捷收購華潤在內地的合營業務也讓情況變得更複雜,人們對思捷的看法可謂好壞參半。
隨著新開的銷售門市比關閉的多,思捷也將自己定位為增長型公司。現在其品牌定位變得更明確,重新改進的採購過程也更有效,而遍佈全球的銷售網絡則能刺激需求。雖然這些工夫的成效尚未明顯,但新分店和零售點的投資始終會有回報的。
現在談談財務狀況。整體銷售額下跌了4%至177億元,但毛利率則從54.7%升至55.6%。如此高且穩定的毛利空間,說明思捷確實擁有持續的優勢,而這優勢甚至是在香港的我們也沒有察覺到。
純利雖然從27.1億元跌至21.4億元,但主要是因為開設新分店用了3.6億元,員工工資支出也多用了1.5億元,況且資本回報比去年還是增加了25%。稅後淨獲利率雖然從15%跌至12%,但還是相當不錯。
扣除26億負債後,淨現金為47億元,相當於市值的9%。隨著更多分點開張,存貨和債權人都會增加,但兩者的數額大概都只是30日的銷售額,非常不錯。流動資產淨值從66.6億元升至84億元,相對債務的比率為2.47比1,顯示強勁的財政能力。
物業、工場和設備的投資額為5.9億元,僅為銷售額的3%及純利的27%。而扣除每股1元的股息和資本支出後,投資者可以獲得2.5億元的權益。去年下半年的資本支出會增加,因此它對今年上半年的報表有何影響,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內地和亞洲銷售的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上半年財務數據已經證實了這點。但這家優質公司還能利用自己在歐洲的聲譽在亞洲創造強大的業務。思捷即使不用槓桿,也能保持良好的財務狀況,而且會變成更優質的公司。
不過,此公司有兩個可能的問題。
首先,如果歐洲經濟狀況繼續轉壞,思捷會如何應對?
另外,如果港元匯率改變的話,思捷會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其大部分銷售都是用歐元算的。
第一題的答案:除非德國和荷比盧都不行,否則思捷有能力可以處理這個問題。讓我們密切留意吧。
港元匯率改變方面,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這真的發生的話,思捷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應付的。不過,如果香港利率上升,樓價回到合理水平,並且美元進入牛市的話,那麼港元也許不用重估也行。
我相信過往和現在的數據和事實。我已將事情的兩面都呈現給各位看了,現在大家可以作自己的決定。我只想說,德國崩盤和港元馬上被重估的機會都微乎其微。
思捷的現價水平為週期低位盈利的12倍,而且股息回報率達5%。面對這樣一家穩定和健康的公司,我毫不猶會持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