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剛滿月的女嬰,因感染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出現嚴重肺炎,在送抵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時,已經心臟停頓不治。
壹號頭條
防護中心放軟手腳 抗藥性病菌爆發
2012年08月23日 ~~ 第1172期 香港《壹周刊》
近日政府公布日本奶粉含碘量低,令全城媽媽虛驚一場,但對嬰兒有致命危機的惡菌爆發,卻掉以輕心。兩個月前,一名剛滿月的女嬰,感染了一種連抗生素也殺不死的「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短短一日極速死亡,成為首宗嬰兒死亡個案。惡菌透過接觸傳播,有致命毒素,可經血液入侵肺部,無藥可醫,上月受感染人數已近一百人,創歷年單月新高。
惡菌來勢洶洶,但負責監控及預防的 衞生防護中心卻沒有即時向公眾分析病情及上升趨勢,對監控工作放軟手腳,將市民生命安全掉以輕心。
衞生防護中心被指未能即時開記者會交代惡菌走勢,反應不足,總監曾浩輝說:「我會聽取意見,我應該要出來講。」
本月初, 衞生署轄下的 衞生防護中心,發表傳染病監察報告( Communicable Disease Watch),每隔兩星期發布一次,報告提到七月份有八十九人感染了「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創下○七年有呈報記錄以來新高,又提到一名嬰兒感染該菌死亡,但 衞生防護中心卻沒有召開記者會,向公眾詳細交代死因及惡菌活躍趨勢。
滿月嬰死亡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表示,醫院收到惡菌感染病人後,會即時進行隔離。
感染死亡的女嬰居於九龍城區,於廣華醫院出世,健康正常,在醫院住了一星期後出院,但自六月十二日起,便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徵狀,包括流鼻水及咳嗽等,其間看過私家醫生,但病情未見好轉,更出現嘔吐、呼吸不暢、高燒、面色紫紺等問題,家人叫救護車把嬰兒送去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搶救,但抵埗時女嬰已心臟停頓,無藥可醫,於六月十九日逝世。醫生解剖後發現女嬰肺部受嚴重破壞,出現侵蝕性肺炎,致病元兇原來是感染了「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醫院即時把個案向 衞生防護中心呈報,但中心沒有即時向公眾披露。
控制唔好會爆發
「我哋好緊張,因為呢隻菌可以喺社區感染,如果控制得唔好,感染人數可以由幾十人,變成一千、十萬,美國當年就曾經爆發。」 衞生防護中心對女嬰死亡掉以輕心,但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醫生接受本刊訪問時,卻認為事態嚴重。根據資料,惡菌在美國每年都有超過十萬人受感染,死亡率高達一成。
「細菌含有一種可以殺死人體白血球嘅毒素,破壞人體抵抗能力, BB抵抗力低,感染就更加危險。細菌會沿血液同淋巴腺周圍走,走咗入肺就會致命。細菌又會入侵皮膚傷口,引發膿瘡。患者要住隔離病房,醫療儀器全部要用完即棄或者即時消毒,避免傳染俾其他人。」
一般細菌可用抗生素消滅,但這種細菌就連現時盤尼西林也殺不死,出現所謂「耐藥」情況,病人要做手術將膿瘡割開放膿才可保命,但手術後亦會隨時復發,非常頑強。香港微生物學專家做過分析,發現細菌源頭來自菲律賓及中國,近年兩地經常發生爆發,香港和內地交流頻繁,感染人數亦不斷上升,而且愈來愈惡。
根據 衞生防護中心數字,惡菌由○七年最初每月十多宗,急升至現時近百宗,曾艾壯強調,今次有嬰兒在短時間內極速死亡,情況不容忽視。根據醫院資料,上月底再有一名十個月大男嬰受到感染,送到伊利沙伯醫院治理,他頸部淋巴核出現很大的膿瘡,情況一度危急,在隔離病房住了近三星期才出院。
惡菌有毒素,若進入皮膚受損傷口,會出現膿瘡。
( getty images)
惡菌個案急升
*截止本年 7月
注:社區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CaMRSA)於 07年度列為須呈報傳染病
媽咪緊記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表示,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散布於不潔的環境中,主要透過接觸及進食傳染,照顧 BB時就要特別注重 衞生,「用過嘅奶樽一定要用滾水消毒殺死細菌,而 BB有傷口嘅位置,例如肚臍,就要小心唔好亂咁摸,清洗前後都要洗手。細路仔周圍走容易擦損皮膚,有傷口一定要清洗乾淨,唔好俾細菌有機會走入去。」
健壯都中招
事實上,不單只抵抗力弱的 BB受感染,健壯成年人一樣會中招。三十八歲的菲籍傭工 Marana,五月抵港工作後不久,兩邊大髀均出現膿瘡,本來要她照顧 BB的僱主發現後大為驚慌,將她送去瑪麗醫院,發現感染了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即時開刀放膿,不過之後繼續翻發,要做手術清理,「如果佢嚟遲啲,可能就更嚴重。」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謝勰文說。
記者上週探望她時,醫院要求記者穿上全副防護衣。她憂愁地說:「僱主本來要我幫手湊她一個多月大的 BB,但而家知道我有咗呢個病,就話唔要我。我喺菲律賓乜事都冇,都唔知喺邊度染咗呢個病。而家冇咗份工,屋企有三個仔女要養,都唔知點算。」
其實,今次惡菌來勢洶洶, 衞生防護中心卻放軟手腳,前中心感染控制處主管翁維雄亦認為太被動︰「我覺得如果有 BB同埋小朋友因為感染傳染病死亡,就要特別關注,因為 BB仔一歲前免疫系統未建立,最危險,較易受感染。中心有責任喚醒公眾的關注,及早預防,唔可以太被動。」
○三年沙士爆發,政府於○四年成立 衞生防護中心,希望提高對傳染病爆發的應變能力,臨床微生物學醫生翁維雄當年擔任中心感染控制處主管,亦是他向中心建議要把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列入須呈報傳染病之中,「當時我哋發現美國有爆發,傳播力好快,破壞性好大,覺得香港都要監控住。」
他形容當年中心上下都很拼搏,「中心有兩個大部門,一個係監測及流行病學處,另一個係感染控制處,我哋同監測處好有默契,經常拍住上,一發現有傳染病爆發,無論規模大定細,都要即刻出動,追蹤病源,遇到突發事件,會盡快向市民公布最新進展。」
菲傭 Marana首次來港打工就染上惡菌,更被僱主以健康理由解僱,記者探訪時,要穿著保護衣。
Marana大腿生了膿瘡,在瑪麗醫院做了兩次放膿手術,她向記者展示手術後傷口。
傳染病監測流程
1.醫院發現有病人感染惡菌後,須即時向 衞生防護中心呈報。
2.防護中心會派醫護人員,到醫院替病人做臨床檢查,抽取血液及分泌樣本進一步化驗。
3.之後再到病人居所做個案群組追蹤,觀察同住家人是否受到感染,教導他們做防禦措施。
4.若發現惡菌有爆發跡象,或者出現異常死亡個案,須即時向公眾交代疾病變化及上升趨勢。
專家過檔私營
翁維雄醫生指出, 衞生防護中心有責任喚醒市民對死亡事件的關注,令家長可以及早預防。
不過,近年中心人才流失,不少傳染病專家都過檔私人市場,翁維雄亦於○八年離開,轉投養和醫院,加上報讀傳染病及病理學的人數不斷減少,中心請人愈來愈難,影響工作,只能集中火力做禽流感、豬流感等「大案」的追蹤和調查,其他傳染病只能做最基本的公布,應變乏力。
近年本港新呈報的傳染病不斷上升,但中心「大腦」、負責傳染病調查追蹤的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人數卻沒有增加,人數維持約二百一十人,「其實局方在資源調配亦有唔 balance嘅問題,好似低碘奶粉咁,係唔會死人嘅,但就用咗好多人手去做化驗,大鑼大鼓,但會死人嘅傳染病就無乜點理。」一名政府資深兒科醫生慨嘆。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週二接受本刊訪問,不斷強調中心十分關注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的上升速度,「我哋都好緊張,呢個病要重點預防,我哋預計未來兩年會繼續上升,升勢好難扭轉,每年約有三成升幅。因為好多本地個案,好多人係帶菌者,會傳染埋俾屋企人……」
曾浩輝:睇餸食飯
對於本港已經出現 BB死亡個案,但 衞生防護中心卻不向公眾詳細交代,曾只強調:「一般嚟講,傳染病出現有院舍爆發呢啲特殊情況,我哋先會開記者會。」但隨後他又補充:「其實我係可以出來開記者會講,冇壞㗎,我同意你嘅意見。」
至於人手流失問題,曾浩輝坦言目前是「睇餸食飯」,「負責監控傳染病的同事工作好 irregular,打到來就要上馬,過年過節收到 call都要開工,如果有多啲人,就容易啲調配,少啲人,啲嘢就要依次序做,如果打大仗(有大爆發),我哋應付唔到, 衞生署都有人幫手。」
近日日本及韓國低碘奶粉事件令全港媽咪緊張,政府亦大鑼大鼓交代事件,卻對有 BB因傳染病死亡反應低調。
衞生防護中心組織圖
手足口病又爆發
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已經夠得人驚,但更令人擔心的是,本港還受到感染人數急速上升的手足口病威脅。今年六月份有兩名兒童受感染死亡,患者是一名居於東區的四歲男童,一直健康狀況良好,由六月九日開始出現發燒、咳嗽等徵狀,於六月九日晚被發現昏迷,即送往東區醫院急症室搶救,翌日逝世,不過 衞生防護中心並未詳細交代死因。
臨床微生物學醫生翁維雄認為,種種跡象顯示,傳染病爆發風險迫在眉睫,「手足口病死亡率好低,我都想知嗰個病人死因係咩?係咪啲菌惡咗?公眾更加有權知道。」
撰文:黎明輝
攝影:鄒潔珊、王偉洪
插圖:王健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