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庭審訊一宗種金騙局,案情多姿多彩,詐騙集團在五星酒店舉行新聞發布會,除邀請得藝人上台表演,更聘多名臨記假扮高官和記者,營造場面。案件指詐騙金額只有幾十萬元,相信這是騙局的一部分,被騙者或者過於羞愧,不願向警方提供資料。我一直對種金騙局感興趣,中西個案都不放過,特別留意騙局的部署。

 
種金騙局即是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多年前某詐騙集團在香港以牛奶種菌為名,招攬投資者,被騙人數達幾千人,香港傳媒稱為「牛奶種金」。「種金」比「龐茲」更傳神和易明,我也以種金代替龐茲。種金騙局的簡單定義,是詐騙集團用新投資者的錢去付現有投資者的回報。詐騙集團的種金計劃根本上行不通,承諾的投資回報跟實際回報永遠有缺口,靠新錢來填缺口,這「新貼舊」循環稍有差池或騙局到了某規模,一定會爆煲。種金騙局爆煲之前,詐騙集團和被騙者都異常興奮,所謂種金計劃彷彿是上天賜給好人的禮物,被騙者視集團主腦為偶像,造褔人民。當年牛奶種金案被揭發,我記得有被騙者不肯相信事實,一口咬定是香港政府陷害好人。種金騙局就是有麻醉的力量,令被騙者如痴如醉,甚至令集團主腦也可能相信自己是救世主,虛構出來的投資計劃或者有一日可實現。爆煲前,人人興奮,種金騙局似是一宗無受害者的案件。種金騙局古今中外通行,因為它瞄準人性的兩項弱點:貪婪和恐懼。種金騙局的投資計劃可以是龐茲的郵票外匯套戥,可以是牛奶種菌,共通點是提供的回報,比市場上的穩陣投資產品高出一大截。種金計劃能夠提供高回報,必定有破綻,有人會提出質疑,不過參與者在賺取高回報時,不亦樂乎,認定質疑者心態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不去相信外面的質疑。當質疑聲音加大,參與者或者會產生恐懼,但自己已泥足深陷,唯有以狂熱蒙閉理智。人類一日未想出有效方法克服貪婪和恐懼,種金騙局千秋萬載。假如要設計一個完美種金騙局,應用幾百多年來累積經驗,我認為這騙局跟三年前爆煲的馬多夫騙局相差無幾,即是說馬多夫騙局近乎完美。種金騙局有兩個關鍵:種金計劃的可行和可信程度,和吸引投資者的手法;馬多夫在這兩方面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


馬多夫種金計劃聰明之處,是它不是提供高至難以相信的回報。內地經常揭發的種金計劃,每年回報率高至50%至100%,稍有思考能力的人也不易相信,只能吸引知識水平低的人,馬多夫種金計劃的回報率是穩穩陣陣的8%至12%。在股市牛氣沖天的時候,馬多夫跑輸大市,但他的賣點就是穩穩陣陣。他賣的不是高至令人心動的回報,而是年復年提供不錯,但不至令人發達的回報。馬多夫的投資者可說服自己:我不是貪心,我犧牲高回報來換取穩定回報,這不可能是種金騙局。種金騙局壽命通常很短,有的短至幾個月,原因是回報太高,數學上不能持久,「新貼舊」循環很快露出馬腳,馬多夫騙局能持續三十年,主要原因是它承諾的回報不太高,「新貼舊」頂得住。種金騙局需要源源不絕的新血加入,大部分種金騙局是來者不拒,有錢就可以加入。馬多夫出色之處是扮「高斗」,嚴謹揀客,到了後期,他甚至告訴投資者,基金封盤,不再接受新投資者。這時候,投資者懇求馬多夫讓他們加入,馬多夫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受害者。馬多夫不止揀客,還跟投資者玩心理,只准新加入投資者投資少許金額,讓投資者嘗過穩定回報,慢慢讓他們增加注碼。受害者視馬多夫在幫他們,感謝馬多夫。馬多夫騙局受害者不是農民,是崇拜馬多夫的鄉村俱樂部會員。馬多夫被捕後透露,起初時他以為騙局只會維持三幾年,然後他會想辦法解決,重新做人。或者馬多夫曾幻想自己是一個出色的基金經理,以為真的可以年復年的提供穩定回報,偶有失手就以「新貼舊」方法,以為將來可以正當地補救,但最後他自欺欺人的能力過高,製造出完美種金騙局,騙盡所有人,包括自己。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