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說穿了,銀行為了賺錢,什麼事都幹得出。

銀行業的光輝歲月已經遠去。以前銀行業講求四個“C”字 :能力(capacity)、信譽(credit)、擔保(collateral)和品格(character)。現在銀行業已經變成割喉戰,而不再是服務業了。

如今,它們背信棄義,利慾薰心。它們的借貸政策越來越不著邊際,也常常用一次性、且不確定的交易利潤企圖混淆視聽。為了讓事情更加複雜,銀行也常常將未實現的獲利也算進財務報表中。分析員和投資者都只能猜測到底銀行的真實獲利有多少。

比方說,匯控(5)截至2010年6月的中期報告真的不知所謂。所有獲利、虧損、重估等跟銀行業務無關的賬目都被放進了報表,根本不可能分析。在這情況下,我們還能放心購入它的股票嗎?

也許美國有關條例將會要求銀行,將商業、零售銀行業務、和其他投機性較重的業務如衍生工具交易、外匯交易、期貨交易等分開。也就是說、當年在美國大蕭條後實施、為保障投資者而設的《1933年銀行法》將會重現。

不過,儘管還有其他如巴塞爾資本協定的措施,我還是有點懷疑投資者長遠而言能否得到保護。以前的法例無法阻止如Enron、Tyco、Worldcom等的詐騙案,我們憑什麼相信目前的措施呢?一個美國式的亞洲危機的發生,不過是時間問題。

我要跟持有亞洲和海外銀行股的投資者呼籲:曾經在西方發生的,在亞洲也大可以發生。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一家銀行開始成熟後,就越來越難從平常的銀行業務中獲利,因此必然會想別的辦法去維持增長。

各位務必仔細閱讀這些銀行股2010年的財務報表,留意有沒有任何西方式把戲蘊含其中。目前來講,對此我還算是滿意。較低的貸存比率、充裕的資金、分散的收入來源、較低的成本收入比率和不算進取的槓桿比率都是好消息。

交易帶來交易,進而帶來利潤,進而引起貪念,最後導致損失。這可錯不了。亞洲的銀行都是由個人和委員會所管理的,因此其決定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實際上,成熟的銀行會更傾向承受高風險和放款借貸條件。

雖然有著壞賬的問題,不過我對內地銀行還是挺有信心。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尚未成熟,而且也不會胡亂借貸。同時,內地也有防止資產泡沫產生的措施,因此我們目前大可放心。不過,我們還是要經常審視公司的財務報表,對銀行的報表就更加要仔細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sting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