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引擎,由政府到企業到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提升生產力的方法,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可追溯至生產力。生產力的定義很簡單:一個單位的投入,可製造幾多單位的產出。十幾年前,克魯明( Paul Krugman)提出轟動的觀點,他認為當時的亞洲經濟奇蹟站不住腳,因為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是靠汗水,而不是靠腦汁,即是說,亞洲靠人海戰術,而不是生產力,亞洲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增長。後來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證明亞洲經濟的底子相當脆弱。

廠家最清楚什麼是生產力,因為廠家的生命環繞着生產力。舉簡單例子,廠家生產的產品售價不變,物料成本亦不變,原本需要十個工人,工人熟能生巧,現在九個人可生產同樣數量產品,能慳了這個工人的成本,便是生產力。當然這個例子簡單化了廠商的工作,減少工人這招是 Low-Hanging Fruit,幾年前已摘盡,今時今日提升生產力方法大都跟設計、物料調配、生產工序等有關。除非廠家能不斷提升產品售價(鳳毛麟角至可能不存在),在內地經營工廠,提升生產力是唯一可以增加盈利的方法。
國家富強,人民生活質素上升,都是因為生產力,因此生產力是一件不會錯的事……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過去幾年,美國經濟復蘇力度其實頗大,企業盈利創新高,但奈何失業率持續高企,政府針對失業情況落重藥,但不見成效,有人指,罪魁禍首是生產力──美國生產力太好。

研究生產力的學者各有理論,但有一點所有學者都同意,就是生產力最重要來源是資訊科技,包括互聯網、通訊、電腦軟件等,這些領域的翹楚是美國。美國生產力不斷提高,最大動力是「食腦」,利用資訊科技改善工作流程,人的作用不斷下降,自然製造失業。美國政府最頭痛是,這些被資訊科技快車推落車的失業者,最缺乏掌握資訊科技能力,很難再上車。
美國家庭 1930年平均花 35%收入在食物,今日花 10%,美國人沒有減食,原因是食物成本下降。今日美國農業依賴科技,人手需求愈來愈少,不只食物,各種各樣產品都愈來愈便宜。這是一個難答的問題:社會進步了,但代價是高失業,值得嗎?
在美國,有不少人提出反對生產力的論點,其中最有力論點指,生產力太虛偽,矛頭直指政府。感覺上各種各樣產品愈來愈便宜,但有一個例外,是醫療。在美國,醫療服務價格一直在上升,沒發揮美國專長的生產力。過去十年,美國醫療生產力增長率是零。

醫療生產力沒增長,主要原因是沒有競爭。電視機、手機價格不停下降,是因為競爭激烈,而競爭是來自四方八面。醫療沒有競爭,因為醫療是一項地區性服務,不會見到韓國最大醫療集團殺入美國。做獨市生意的人沒有提高生產力的誘因。
醫療生產力是零的另一原因,是政府高度參與,而政府伸手去搞的事情,多數沒好結果。政府為了形象和選票,一定以鈔票支持醫療,醫療界當然 Thank you very much。一個沒競爭、受政府資助的行業,生產力是一件陌生的東西。醫療界或會反駁,醫療是不可以生產力量度,因為它是一個關於關懷和照顧的行業,需要最頂尖的人才,不能單看成本。這論點站不住腳,因為醫療服務水平沒有顯著提升。

社會進步竟然製造失業,令社會不和諧,有些美國人開始反思,一個不停追求增長的社會,是一個不懂關懷的社會。從個人觀點看,生產力不斷提升,保住份工已是難事,薪金停滯不前,年紀愈大,醫療支出愈高,美國人有被夾死的感覺,因此出現反生產力論點。這論點表面看是怪論,但想深一點,有值得反思的道理。
把這些論點搬到香港,也可成立。香港是生產力高的城市,生產力高減少人手需求,用人愈來愈少,掌握不到資訊科技是最高危的一群,這種人最難再上車。家庭收入停滯不前,醫療開支上升,生產力上升的受害者遲早輪到自己。
在想不到辦法的時候,我唯一可做的,是繼續提升我工廠的生產力。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