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語錄

老夫之子 王澤 2.0

2012年07月05日 ~~ 第1165期 香港《壹周刊》

爸爸常常希望我長大做醫生睇病,長大後我常常患病睇醫生,算否達成期望?
王澤來得較實在。《老夫子》原創者王家禧五十年前挪用長子的真名作自己筆名,孩兒未成年先成名,敢不學揸筆?到老王澤( 1.0)退休,接手更事在必行了。
同樣畫家,傅抱石生傅小石,李可染生李小可,典型封建尊卑掹衫尾心態。王家禧前 衞反其道,將榮耀歸於後人,俯首甘為孺子牛,可遙想他初獲麟兒的忘形率真,有如老夫子的「妙想天開」。
對,我的四字成語都學自這寶書。禮崩樂壞、傳承文化「談何容易」,全球華人子弟靠讀金庸小說,更啟蒙卻靠《老夫子》。
《老夫子》從未遠離香港,特首選戰,梁振英係秦先生,唐英年係老夫子,何俊仁係大蕃薯,毋須作者出手,自有高登仔二次創作——如果政客像漫畫人物可愛,世界多美滿。
王澤說:「老豆留給我的限制不多,就是不涉政治,不涉暴力色情。」
政治累人,祖父王承斌是北洋軍閥,父親王家禧是落難知識分子,來到王澤,美籍建築系教授卜居台灣,下海經營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家譜夠寫篇現代史詩。
不涉暴力色情總是好(你不會把老夫子打臭飛等同王小虎打火雲邪神吧),至今,我兩兒可公然將它帶返學校,中文漫畫笑足三代人兼出得廳堂,已經不止成就,而是功德。我放心地讓他們細閱「耐人尋味」,因同一格畫面,與素未謀面的爺爺在不同時空共喜共樂,達不成期望,都算一種紀念。
父子情,最好似王澤 2.0之於 1.0,不求「青出於藍」,但求「各有千秋」。

誕生


秦先生是窮家出身(土共梁振英),老夫子是沒落舊派(上海幫唐英年),大蕃薯是先天不足的弱勢社群(泛民何俊仁)——以上猜測與原作者無關。

我諗多咗。偉大的創舉原該信手拈來——雙十節並非擇過日子才「十全十美」,只因武昌起義如箭在弦,但它比機關算盡「七國一皮」的慶回歸深得民心;正如筆名,「老豆改了很多次,畫不同故事,都反應麻麻,到我七歲時,他求其用我個名出《老夫子》,反而一世甩不掉了。
「於是好煩,每逢有電話來,家人先要問:『你找哪位王澤?』無話深謀遠慮子承父業,老豆那時覺得漫畫係低級嘢,掂都不准我們兄弟掂,最好學修理汽車。」
自貶揸筆搵食,其來有自。上文提及雙十革命(一九一一年),中國陷入割據分裂,王家禧(王澤 1.0)的父親王承斌斗大官銜「直魯豫巡閱副使兼直隸督軍」,名留史冊簡稱軍閥。「祖父本是文人,那時代要權力便要從軍,蔣介石也是軍閥,掌握權力才可創造心目中理想世界,結果衰晒。歷史像古仔書,我覺得我和爺爺像隔了三個世紀。」


老夫子「討厭奇裝異服卻扮時髦」(上),「憎恨惡霸卻以暴易暴」(下)。兩代王澤(父上子下)的畫風和線條有別。

三六年王承斌逝世,北洋覆滅兼日本仔打到嚟,沒落貴族王家禧非逃不可,由東三省逃上海再逃香港,空有家學淵博(所以愛用成語),人浮於事,「直至替法國天主教主辦的聖華小學畫《樂鋒報》,才找到所長,找到餬口。」王澤追述父親行狀。
天!我正是聖華小學(遷址沙田)畢業。王澤望着我笑了——殖民地、洋教會,彷彿一代又一代華人之救贖。
「因為老豆經歷過,知道政治可怕,他只想做小丑,引大家笑。」不講苦大仇深,不講意識形態,小市民自有生活情趣,反令其書數十年不顯得過時。
「換轉在外國,大概是花生漫畫或比利時的丁丁吧,人家用小孩子當主角;中國人壓力太大,只好用一個老人家老夫子去看透世情,他討厭奇裝異服卻偶然也扮時髦,憎恨惡霸橫行卻自己以暴易暴。人就是充滿矛盾。」
惡搞特首非王家父子本意,《老夫子》的確避談政治,記憶中只此一則:趙先生對着老夫子喝罵,轉頭見到洋人立刻蹲下來,還露出狗尾巴……
「我讀聖類斯,小時候坐老豆電單車尾去上環報館交稿,見到外籍警察一腳踢翻小販熟食,爸爸教我:『睇吓鬼佬啲衰樣。』」
但王澤升學入籍美利堅。
「像我這種人,天生愛畫東西,怕死背書,又想讀大學,唯有出國。」
人就是充滿矛盾。

外闖


邱小姐是我終生伴侶、女朋友、老婆,咩都係,唔追求一紙婚書。

畫東西,又不辜負雙親期望,莫如學建築設計。王澤後來歷任多間大學建築系教授。
「對我來說,建築並非房地產賣樓,建築是文化藝術,所以我參與的是建博物館、圖書館。那個領域,權力最大是政府,政治比金錢更強,建築師仍缺乏自由。教書嗎?任何建築師,留守大學的一定係無乜出息嘅,有精力不用得把口講。」
矛盾矛盾矛盾,於是於是於是,倒不如繼承父業有意思。
不只王澤,王家禧也出了國,八十九歲現時隱居洛杉磯市郊,與幼子同住。「十幾年前,老人會患的病都患上了,變乖變聽話多了。」哈利電單車驅不動,變踩單車,釣魚的體力日減(釣魚是《老夫子》常見題材),畫愈畫愈慢(坦承有段時期夾雜舊稿這公開秘密),手卻停不下來,學陶瓷,用花生殼黏成公仔玩。




到此,除非安排老夫子仙遊,是不接手不可了。雖然自幼嚴禁,以王澤為首的六兄弟卻個個畫得兩筆,有在荷李活製作動畫,有繪前傳《 Q夫子》,合力而成現行的雙週刊《老夫子》,還追上時代配英文名 Old Master Q。
王澤交了個台灣女友邱秀堂,落地寶島,「租金比香港平得多嘛。」邱秀堂是民俗學學者,一拍即合,於是《老夫子》加入詩詞、測字、謎語、傳統節令和美食介紹,一於雜誌化。「讓後輩也知道祖宗曾經有好東西。
「邱小姐是我終生伴侶、女朋友、老婆,咩都係,唔追求一紙婚書。」王澤笑着說。

回航


至今,老夫子和他的朋友們仍設定居住於香港,北望好世界,有一天會回流大陸嗎?「北京有辦公室,版費永遠追不贏盜版。」
在華人地區被 cross over,大部分無錢收。「當作人家給你免費宣傳吧,例如餐館,無謂阻人搵食,但試過有『老夫子桑拿』,就有點過分了。」
嗯,老夫子多情又不鹹濕,貪小便宜又不拘小節,孤寒又仗義疏財。
老夫子究竟是什麼?
「有論文研究過老夫子內心世界,學者指出老夫子歧視同性戀。但老夫子會穿高踭鞋會易服癖呀!以前老夫子打算盤,現在 㩒 iPad,但本質無變,就是愛自由,乜都無所謂。」


早年的王家禧,似大蕃薯多啲。


番書仔王澤對「軍閥」一詞無乜感覺,談起王承斌,我們用 warlord字眼。


「孩子交給你了。」雖然孩子都滿頭白髮。

這次回港開畫展,有人拉王澤到兒時成長的西區——就是坐父親電單車尾的地方拍照,只不過景點換成中山公園。「那裡本來不是大笪地嗎?曾經好多好多嘢食,孫中山有知,也不想困在銅像,他也想走下來與民同樂吃餐勁呀!我又見到一個雕塑,大堆鐵線捆成,標題《自由》,是把自由局限於這公園吧?」
我車載着王澤和邱秀堂到筲箕灣吃地道魚蛋粉,一邊想:從孫中山到雙十革命,到軍閥王承斌三代的追尋與幻滅,傳統與開放、守業與創新……中國人,真煩。
還好,有老夫子不老的幽默,而 humor,也是借用來的外語。

傳家之寶


攝影:余家強

1.我說:「畫,是爸爸的好。」訪問中,笑嘻嘻的王澤唯一一次面露慍色:「但我還有進步空間。」不愧藝術家追求卓越真性情。

2.但怎講呢?正如我始終認為家父比我更懂欣賞《老夫子》——小時候,我成日問:「本書究竟講乜?」主角身份職業不固定,劇情不連貫,似沒中心思想可言。家父摸着我頭說:「你看老夫子這一頁做乞兒,下一頁可以發達,這一頁被打得遍體鱗傷,下一頁蹦蹦跳,做人有什麼不可以返轉頭?」

3.一句教訓,一枝禿筆,勝過地產商留下金銀萬貫爭身家。如果出人頭地,我也想學王老先生「奪子之名」,秀才人情,這是同身為筆耕者卑微而尊貴的傳家之寶。所以,今期《豪語錄》破例署了筆名。

4.廿五年前,我把一本本舊版《老夫子》在家父墳前火化,諗落呻笨,原來,有些事情就是不可返轉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