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祝健中
第壹流
「我唔知」的力量
2012年11月08日 ~~ 第1183期 香港《壹周刊》
在酒樓吃飯,點了菜遲遲未到,要求侍應跟進,最討厭聽到侍應即時答:「好快嚟緊。」每次我聽到都有衝動想跟侍應理論,你怎知道呢?這麼多張枱落了這麼多的單,你怎知道廚房正在處理我點的菜?廚房有沒有可能漏了單?
各行各業,包括我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瀰漫着一種不敢說「我唔知」的恐懼。有人提出問題或要求,負責這件事的人彷彿有責任即時提供答案,否則顯示自己無能。很多時候「我唔知」是最適當和最醒目的答案,卻被錯判為無能象徵,我要為「我唔知」平反。
「我唔知」失勢,元兇是社會普遍接受醒目仔風氣。最近幾個同事談起一個新加入的年輕同事,他們覺得這位年輕人很叻,我問怎叻,他們異口同聲:「他轉數很快。」我在想,轉數快「等於」叻,理據在哪裡?生命不是一場有獎問題遊戲比賽,最快答出正確答案就有獎,為何快即是好,我想不通。我冷眼看這種醒目仔風氣,所謂醒目是轉數快,話頭醒尾,舉一反三,速度比質素重要。今時今日,寸嘴等於叻,甚至是才子才女須具備的質素。
有機會的話,我想參與一班所謂醒目仔女的談話,這些人以極速過招,大家都扮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即時答案,你一句來,我一句去。我在想,問到我時,我突如其來一句「我唔知」,把這醒目派對徹底掃興。我說這句「我唔知」不是帶着疑惑表情,而是充滿自信,字字鏗鏘地說出——我唔知,但我都叻。
轉數快的人遇到難題,他們為保持醒目形象,多數會扮識,總之要有一個快的答案。不幸地,扮識從來接受不到時間考驗,很快便露底。轉數快不單只不代表叻,我認為是一種負累。轉數快的人猶如在地雷陣上耍功夫,踩地雷是遲早的事。「我唔知」是有效的掃雷器。
一班人討論正經事或傾閒偈,總有人爭住說這句話:「這件事其實好簡單……」他們想表現自己過人之處,懂得在雜亂的資料中掌握事情核心,可是,這種「結論式」修辭對討論其實有害無益,因為很可能犯了 Jumping to Conclusion的錯誤。相反,「我唔知」是拒絕 Jumping to Conclusion,太快下結論等於提早離場,離場等於退出,不可能知道這件事可以怎發展下去。「我唔知」代表「我想知多一點」,拒絕匆匆下結論,有耐性去學一些新事物,我看不到有什麼不醒目的地方。「我唔知」是顯出智慧的機會。
即使我知道答案,其實只是我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太快下結論,放棄聽下去是下策。人其實很喜歡交換心得,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也希望從別人身上拿一些東西回去。懂得說「我唔知」其實是向別人賜教的方式,頓時令別人感到重要,別人會更花心機解釋他們所知道的。「我唔知」是建立關係的工具。
我們經常提醒別人要有 open mind,接納不同主意,而「我唔知」是 open mind的最佳朋友。當我能接受「我唔知」,代表我豁了出去,我不怕別人怎看我,我想知多一點,這個新主意可能就是一個突破的創意。「我唔知」是創意的泉源。
「我唔知」其實不簡單,人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我唔知」是要經過認真思考,求求其其的人根本弄不清楚「我唔知」的意義,因為他們沒思考過問題,這種「求其我唔知」是代表無知。經過思考的「我唔知」,其實牽涉一個過程,包括考慮過問題,分析過自己的知和不知,然後判斷出「我唔知」。「我唔知」是知識的根據。
在醒目仔女橫行年代,凡事要即時,要寸嘴,「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我唱反調,「我唔知」代表自信,這句話充滿力量。我沒必要知道所有事情,假如我是需要知道這件事的話,請給我一點時間去了解,遲些我再跟你談。就如酒樓侍應,他最有力的答案是:「我唔知,不過我會幫你去廚房 check吓。」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蔡東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