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病,其死亡率更高居第三位,雖然其成因未明,但大多與遺傳和不良飲食有關。如發現身體出現不尋常情況,例如便秘、腸絞痛、腹部發脹、大便異常等,便應及早找醫生作檢查,避免延遲醫治而錯失治愈時機。
據外科專科醫生林子倩指,大腸癌的成因未能確定,但很大機會與飲食習慣相關,其中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便被視為發病的原因之一,而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趨向西化,故港人患大腸癌的個案亦有慢慢上升的趨勢。 大腸癌是指發生於結腸、直腸及肛管內的癌病,林醫生說:「有些人可能沒有徵狀,但亦可能會出現便秘、排便習慣改變、腹部隱隱作痛、大便出血或帶有黏液等,其實這些徵狀很有可能被病人忽略,但出現這些情況,很有機會與癌症相關。」由於病徵或與痔瘡、肛裂或腸炎相似,一些患者可能不以為意,對癌症掉以輕心,病情便因而有機會惡化。 林醫生認為雖然腸癌未有實際的致病因素,但很多時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經過5至10年的時間後,便可能變成癌症,故此,最好的防癌方法,便是及早進行定期檢查。而治療方面,外科手術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林醫生說:「治療以手術為主,但也要視乎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有否擴散而定。而除了手術之外,醫生亦會以電療或化療配合作治療。」 要能減低被腸癌侵襲而死亡,定期檢查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林醫生坦言:「現時香港亦正準備推行大腸癌普查,建議有需要人士定期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以確保沒有受癌症入侵。」 林醫生建議,任何人士年齡至50歲,便可按醫生指示,定期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如家族中有任何成員曾患大腸癌,建議可提早於40歲開始接受檢查,以能防患未然。「不少大腸癌病人最初是由息肉演變成癌症,如能及早發現良性息肉,並盡快割掉,可減低病變的機會。」林醫生說。 一般而言,有些高危人士會較大機會患上大腸癌,包括家族有人患過大腸癌的人、經常進食高脂肪食物的人、吸煙人士等,故此,要預防便要按不同的方向入手。如改善飲食習慣,奉行三低一高的進食模式,多吃蔬菜及水果,多喝開水,以保持身體狀況健康。其實不少食物所含的動物脂肪分量不少,包括牛扒、牛雜、牛臟、炸雞、炸豬大腸、雞皮、豬皮、北京填鴨、西多士、魚柳包、漢堡包、薄餅、熱狗、煎煙肉、臘味、薯條、薯片、炸洋葱圈、炸薯餅、炸春卷、炸芋角等,大家應盡量遠離。最後,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當然是經常做運動,只要保持身體健康,任何病痛也會較難入侵。 患者一旦接受手術治療,醫生會將有腫瘤的腸臟及附近的淋巴結切除,然後將兩個切口聯合起來。若腫瘤位置太接近肛門,便需連帶肛門及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病者便不能如常通便排泄,醫生會於病者腹部開一孔道,並將它與大腸的末端接合起來,成為「造口」,亦稱「假肛」或「人造肛門」。病者本身不會有排糞的感覺,需要在造口的位置貼上造口袋,以收集排泄物。
腹部隱隱作痛
定期檢查腸臟
改善飲食習慣
部分患者需造口
高脂肪食物對身體有不良影響,患大腸癌的機會也因而提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