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學文憑試首屆舉辦,中六生充當「白老鼠」上陣考通識科,仍未放榜之際,原來不少小學家長早已積極培養子女每日留意時事,並廣泛涉獵各類知識。通識沒有速成法,專家鼓勵家長好趁小學階段,培養睇新聞習慣,並從日常生活中啟發小朋友多思考,有助打好根基。


訪問當天,吳爸爸同囝囝囡囡講:「她是記者姐姐,拎住相機的是攝影師哥哥,他們各有專長。平時睇電視新聞就是由記者採訪。今次輪到我們成為受訪者,真是特別的體驗。」透過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能有所學,吳爸爸說:「這就是通識。」

長開新聞台
提到數月前的特首選舉辯論,小學五年級的栢熙話支持梁振英,因為他口才比唐英年好,回答問題時亦資料充足,妹妹則說:「何俊仁好搞笑,成日都話普選。」講到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栢熙立即笑着背出唐英年當晚向梁振英反擊的金句:「八萬五又唔關你事,劉夢熊你差啲唔識佢!」兩位小朋友雖然未必了解箇中含意或內情,但由於自細有睇新聞的習慣,隨口講句,當講笑話。每晚,一家人食完晚飯就一齊有講有笑地看新聞。吳家是有線新聞台的忠實觀眾,「新聞台的好處是無分時段、全日播新聞,自栢熙和鎧欣一年級起,我們便開始培養他們睇電視新聞的習慣,遇上不明白或有興趣的話題,小朋友就會發問。」吳爸爸說,一天栢熙突然問:「又話釣魚台是一個島,點解會請貴賓去呢?」原來電視在播關於釣魚台國賓館的新聞,吳爸爸立即把握良機,向他們講解兩者的分別,並且上網搜集資料,細心講解。他教路:「千萬不要做一個四十五分鐘的演講,他們會悶到睡着!簡單交代歷史背景,順帶講解釣魚台的領土領空、軍事防衞,甚至海洋的資源。過程中會留意到哥哥特別偏好軍事方面的事情,妹妹則對海洋有興趣,雖然各自吸收到不同的知識,但最緊要討論過程開心。」

家長不可以懶
吳爸爸和吳媽媽是雙職父母,分別從事項目管理和教育行政工作,雖然每天放工回家十分疲累,卻仍把握時間積極教仔,吳媽媽笑說:「因為仔女才是我們的老闆,日頭份工只是兼職!父母一定要好有心機跟貼子女每日進度,不可以懶。」例如有一次,栢熙參加學校的遊學團往中山,爸爸事前做足功課,上維基百科找歷史背景資料、短片俾栢熙睇,先有初步認識才去,令後來旅程更印象深刻。每晚睡前的家庭活動「Five Sharing」,每人分享當天的五件事,更能加深彼此了解,例如媽媽知道鎧欣最近有成語測驗,於是把握任何一個機會將學習生活化,「昨天爸爸提到一單外國新聞,一名父親帶女兒去公園玩,點知突然有一支箭射過來,穿過她的頸。於是我靈機一觸,立即跟鎧欣說:『無妄之災』就是這個意思!」

旅行增加見聞
一家大細去旅行,為求方便,通常會跟團,但吳媽媽話不要嫌麻煩堅持自由行,才可以安排有意義的行程。「十個月大左右就帶他們去旅行,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事前要做好資料搜集,向他們解釋要去什麼地方,至少要知道將去世界地圖上的哪一點。」才十歲出頭,栢熙和鎧欣已經去過澳洲、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

通識起底
通識是什麼?好多人以為通識即是通通都要識,身兼香港通識教育會(由教師發起的志願組織)副會長的中學通識科老師陳志華解釋:「通識是要融會貫通不同知識,跨知識學習。以日本福島事件為例,這不只是一宗核能意外,亦同時牽涉健康問題、日本在全球化的定位、國內經濟等問題,不再如上一代般,將知識分為不同科目去學習。」 解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由二○○九年的新高中學制開始列為高中課程必修科,初中和小學則視乎學校政策而開設。課程架構大概可分以下六個範疇,想及早預備的家長,宜對課程有初步認識: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全球化 ●公共衞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學習重點 ●必須留意時事,累積基礎知識 ●找出事件的爭議點,平衡好處與壞處 ●多角度思考 ●留意常用字眼的定義 (如生活素質、可持續發展) 資料提供: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中學通識科老師林禮賢

專家短評
抽時間陪子女看新聞、旅行、看書等都是學通識的好方法,建議落力找資料的父母可慢慢放手讓小朋友去做,或教導他們自己發掘資料;另外每晚睡前有分享時間是不錯教法,建議其中一項分享項目是討論當日一單新聞。 意見提供: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中學通識科老師林禮賢


囝囝:Nathan(12歲)學通識方法自細跟爸爸睇新聞、參加常識問答比賽,現時自行上網找資料、研究各類知識。 Nathan初小時,爸爸常陪他做網上練習,一齊睇文章答題目,指導答題技巧,並向囝囝發問,令他習慣動腦筋。

培養自學能力
六年級的Nathan很獨立,沒有小學生的稚氣,性格成熟,說話有紋有路。侯爸爸問:「就近日拉布事件,你覺得曾鈺成以立法會主席身份中止會議有無問題?」Nathan答:「我覺得不是太恰當,他應該先跟其他議員商量。」侯爸爸答:「無錯,就立法會議事規則,主席中止會議前須與議員商量。」

父親身教
Nathan的爸爸是小學常識科老師,受爸爸影響,對時事很有興趣,侯爸爸話:「平時少睇電視,只會逢六點半和十一點半先開電視睇新聞,Nathan三、四歲開始跟我一齊睇。另外因不時須帶同學參加常識問答比賽,Nathan五歲開始就跟我一齊睇,自然對時事常識有興趣,自動自覺會睇報紙。」侯爸爸說,有時也會將學生常識比賽的資料給Nathan讀。「他亦受我影響喜歡上網找資料,遇到不明白,會自己上網研究。」雅虎搜尋器、百度、政府新聞處、維基百科等,都是Nathan常用以找新聞資料的工具。

陪伴學習
Nathan自動自覺學習並非一朝一夕,侯爸爸在他幼稚園至初小階段下了不少苦功,「例如一起搭車時會告訴他:『這條是獅子山隧道,是全港最早的隧道。』好短講一句已經夠,生活中慢慢滲入,邊行邊教,讓他慢慢記住。又如想培養他閱讀的興趣,我會每日讀簡易版的《三國演義》給他聽,每日讀一章。」小一至三的時候,爸爸每日都會陪Nathan一齊上網做「每日一篇」,先讀完一篇文章再讀題目,逐題引導他尋找答案,亦不時反問他如何得知答案,現在長大了就放手讓他自己做。

自細啟發思考
Nathan遇到難題,爸爸亦不會立即出手相助,會叫Nathan先嘗試找方法解答,慢慢養成自學能力。Nathan的自學成果有時令侯爸爸非常驚喜,尤其在資訊科技方面,「他三年級開始已識用Powerpoint,我從來沒有教過他,學校也沒有教。現在已識執相、整網頁等等,比我更叻。又如他明明沒有iPhone,但卻可以教姑姐用iPhone。」隨着年紀愈長,Nathan問爸爸問題的次數愈來愈少,擅長睇書研究或上網自學。

點教小朋友思考?
●以生活為題,例如電影、食肆、交通工具、潮流、人際關係等。 ●多提問,引導思考事件背後原因、影響、建議,培養分析頭腦。 ●過去與現在比較,例如搭巴士時思考現時巴士跟以前「熱狗巴」的不同之處,反映港人生活素質的改變。 ●地域比較,例如日本與中國過新年有何不同,比較文化差異。 ●各方利益團體比較,例如興建港珠澳大橋,政府、建築商、當地居民各有什麼考慮因素。 資料提供: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中學通識科老師林禮賢

通識入門必殺技
最佳入門時期: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習形式:父母陪同下一齊學學習途徑: ●一齊睇電視新聞或時事節目,記錄重點並討論 ●互聯網 ●博物館、文化館 ●週末本地遊,家長從旁講解

專家短評
四年級或更早開始向小朋友問問題,啟發思考,方法可取。當中的親子教育亦成功令小朋友自我成長。 意見提供: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中學通識科老師林禮賢

醒你
想自細培養子女學習通識的家長,宜對新高中的通識課程有初步了解。教育局和考評局均設通識科支援網頁,提供實用資訊,值得參考。教育局:http://ls.edb.hkedcity.net/Home/Index.aspx、考評局:http://www.hkeaa.edu.hk/dsels/tc/index.html 雖然不少家長和學生都會透過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搜集資料,不過專家話,內容可經任何人編輯,可信性成疑。反而政府或非牟利機構的官方網頁、新聞報導、書籍或研究報告會比較可信。 ####


栢熙和鎧欣每晚都會同爸爸一齊睇新聞,既可增進親子感情,又可為通識學習打好根底。亦由於日日留意時事,做學校剪報功課對兩兄妹來講,無難度!


哥哥:栢 熙(11歲)妹妺:鎧 欣(10歲)學通識方法自細睇新聞、跟父母討論大小事情


吳媽媽話,每年會盡量帶栢熙和鎧欣去旅行,去體驗未做過的事,例如去北京行萬里長城!


栢熙鍾意睇書,訪問當日睇《倚天屠龍記》睇得好入神,原來他和妹妹每星期會去圖書館每人借十二本書,中英參半,出街或返學都袋定本書落袋。


星期五放學後,栢熙和鎧欣會上辯論課。經過搜集資料、討論、寫講稿和辯論,對社會議題有更深入認識。


每晚睡前,吳氏一家都有「Five Sharing」環節,輪流分享當日經歷的五件事,內容由生活趣事至新聞都有,正如吳爸爸所講:「最緊要開心!」


問Nathan點解鍾意睇中國歷史書,他說:「因為歷史中好似有很多謎團值得思考。」


兩位通識科老師陳志華和林禮賢合著的《陪太子讀通識》,書中提供好多實戰例子,教家長在生活中不同場景,啟發子女多角度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nglife 的頭像
    stinglife

    娛樂八掛大放送★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