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Ben向我提出了下面三個問題,令我深信他日後在股壇必成大器。讓我們看看這些問題及其答案:
1) 你認為中移動(941)將如何運用手頭上的巨額現金?你認為他們應如何運用?他們會否增加派息?
2) 新的資源稅會將對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有什麼影響?哪一間公司會有更佳的能力應付這問題?同時購買兩股會否令注碼及風險倍增?
3) 銀行估值的最佳方法是什麼?我聽說巴菲特喜歡用市價對有形資產之比,及資產回報率。有必要持有多過一隻中資銀行股嗎?這是否多此一舉?
這令中移動手持的現金在2011年底可達450億美元之巨。隨著資本開支及成本增幅較前減慢,到2015年底,甚至可以達到750億美元。
無論怎樣看,我們都可以預期更高的派息,及在香港或亞洲出現小型的收購以強化業務。一如早年收購巴基斯坦電訊,最多三年內即能回本,有助中移動取得25%股本回報率。
2) 兩間公司上半年的報告已反映了稅務開支提高的影響。不過,我不敢肯定這在日後是否仍是問題,因為在兩間公司申請調整價格時,其預算應已將新稅及營運的成本計算在內。
我相信中石化在這問題上處理得較佳,或許由於下游業務的徵稅相對較少。
不錯,我持有兩間公司,所以的確有點多此一舉,尤其兩者都有上游及下游的業務運作及市場推廣等,儘管它們在石油勘探方面各據一方。
3) 中資銀行所提供的文件,無論在報告、統計數字、比率、及解釋上,質素著實不錯。不過,儘管它們有提供信貸質素,及信貸價值等數字,我們仍是無法肯定其債務的質素。並無比率及數字捕捉有關資料。
我本身沒有使用市賬率,因為在缺乏相關文件下,我無法為其債務估值。有形資產是賬面值減商譽、無形資產,及其他難以估值的項目。
如果你是要在不同銀行之間作比較,資產回報率是有用的數字。不過,銀行可以把資產槓桿化,這會令事情變得複雜。
比較貸款及存款的增長,可知銀行的受歡迎情況,及它在現有的存款限制下,對外貸款是否過少還是過度。
其他收入/利息收入比率,讓我們知道銀行一般服務及其有關服務的普及程度。
有些關於流動性的比率,可以顯示銀行相對於最低要求的標準,財務上是否健康。
按地區及行業分類,可以看到銀行貸款在哪些地區及行業上的比重過高或過少。
我亦喜歡看到按存款人、個人、公司、退休基金等的分類,看看有關情況是否出現在其他銀行之上。
股東股本/總資產比率,告訴我們資產要變壞多少個百份比,銀行便會「玩完」。2007/8年的危機,正是禍源於此。當然,不要忘記還有最低資本要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