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你要知道答案的問題

讀者Ben向我提出了下面三個問題,令我深信他日後在股壇必成大器。讓我們看看這些問題及其答案:

1) 你認為中移動(941)將如何運用手頭上的巨額現金?你認為他們應如何運用?他們會否增加派息?

2) 新的資源稅會將對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有什麼影響?哪一間公司會有更佳的能力應付這問題?同時購買兩股會否令注碼及風險倍增?

3) 銀行估值的最佳方法是什麼?我聽說巴菲特喜歡用市價對有形資產之比,及資產回報率。有必要持有多過一隻中資銀行股嗎?這是否多此一舉?

1) 中移動是現金牛,由於折舊數字高,它的現金流差不多是盈利的兩倍。它需要投資於新技術,提升產業,及支付行政費用等。在上半年的報告中,我第一次見到其資本開支承諾有所下降。或許,隨著多年的高投入後,有關開支已見頂。

這令中移動手持的現金在2011年底可達450億美元之巨。隨著資本開支及成本增幅較前減慢,到2015年底,甚至可以達到750億美元。

中移動的派息率是盈利的43%,所以派息會隨著盈利而增加。那麼公司會如何處理其750億美元現金?它有可能在香港購入某些策略性資產。以其現金之多,要進行收購以強化業務可說易如反掌。中港兩地的數據傳送每日增長,何必老遠跑到世界其他地方,不知價的亂買東西。我擔心可能錯買有毒資產。中移動亦應心裡有數。手持6.5億客戶,中移動在中國的機會已經夠多。

很諷刺,中移動有可能收購Vodafone,後者幾年前才出售其手持的3%中移動股份。果如是,中移動會得到什麼?就是垃圾及為母公司添煩添亂而矣。最好還是折現,譬如提高派息率到盈利的60%,這樣資產回報率及股息都會增加。

無論怎樣看,我們都可以預期更高的派息,及在香港或亞洲出現小型的收購以強化業務。一如早年收購巴基斯坦電訊,最多三年內即能回本,有助中移動取得25%股本回報率。

2) 兩間公司上半年的報告已反映了稅務開支提高的影響。不過,我不敢肯定這在日後是否仍是問題,因為在兩間公司申請調整價格時,其預算應已將新稅及營運的成本計算在內。

我相信中石化在這問題上處理得較佳,或許由於下游業務的徵稅相對較少。

不錯,我持有兩間公司,所以的確有點多此一舉,尤其兩者都有上游及下游的業務運作及市場推廣等,儘管它們在石油勘探方面各據一方。

不過,兩者在經營上仍有不同之處。中石化在勘探活動上微不足道,一直被視為百份百煉油企業,儘管有關業務只佔盈利的一半。按我的準則而言,兩者現價便宜,而且都有長遠的故事可以繼續寫下去,突然消失於無形的機會極微。無論是中國或能源,兩者在增長的經濟中,都會擔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 中資銀行所提供的文件,無論在報告、統計數字、比率、及解釋上,質素著實不錯。不過,儘管它們有提供信貸質素,及信貸價值等數字,我們仍是無法肯定其債務的質素。並無比率及數字捕捉有關資料。

我本身沒有使用市賬率,因為在缺乏相關文件下,我無法為其債務估值。有形資產是賬面值減商譽、無形資產,及其他難以估值的項目。

如果你是要在不同銀行之間作比較,資產回報率是有用的數字。不過,銀行可以把資產槓桿化,這會令事情變得複雜。

我喜歡用貸存比率,這告訴我們銀行的貸款能力。

比較貸款及存款的增長,可知銀行的受歡迎情況,及它在現有的存款限制下,對外貸款是否過少還是過度。

成本/收入比率,告訴我們銀行的生產力。

其他收入/利息收入比率,讓我們知道銀行一般服務及其有關服務的普及程度。

呆壞賬比率,顯示信貸轉差或改善的趨勢。

有些關於流動性的比率,可以顯示銀行相對於最低要求的標準,財務上是否健康。

按地區及行業分類,可以看到銀行貸款在哪些地區及行業上的比重過高或過少。

我亦喜歡看到按存款人、個人、公司、退休基金等的分類,看看有關情況是否出現在其他銀行之上。

我仍然喜歡用股本回報率,不過要先把槓桿化因素清除掉。

股東股本/總資產比率,告訴我們資產要變壞多少個百份比,銀行便會「玩完」。2007/8年的危機,正是禍源於此。當然,不要忘記還有最低資本要求。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持有多過一或兩間中資銀行。他們都在玩著同一個遊戲,彼此不相百仲。在決定買入股票前,先觀察其規模、地區及行業分布、非利息收入、成本相對收入、股本相對資產、股本回報率、壞賬比率等。讀一讀行政總裁的評論;通常越謙虛的越好。
 


 

arrow
arrow

    sting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