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財經媒體「一致」看好內地A股,而投資A股之中,最活躍的安碩A50股價急升,令股價相對資產值罕有地出現溢價。出現溢價的原因不甚正常,因為A股表現疲弱,而追踪A股表現的A50股價卻上升。財經媒體的解讀是A股已見底,即將展升浪;而我的解讀是當財經媒體對某股票有「一致」看法,通常代表兩種情況:一、該股票的管理層在「做嘢」;二、財經媒體全部看錯。A50是上市交易基金,是讓海外投資者參與A股的工具,基金本身沒管理層,因此A50股價上升的原因應該是後者。
財經媒體看好A股的原因分高、低層次。低層次指當股價不停地跌,跌到某一地步,通常到底後會反彈,理據是物極必反。我認為這理據站不住腳,物極未必反。
A股表現確實令人摸不着頭腦,內地經濟持續向好,第一季GDP勁升11.9%,是全球大國中經濟表現最好,反而令內地政府頭痛,應怎樣冷卻過熱經濟。年初至今,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中國排第五,排第一是面臨經濟危機的希臘。A股從年初至今下跌逾一成,接近過去一年的低位,經濟越來越好,股市越來越差,何解?大部分財經媒體沒認真解答這問題,只懂搬出物極必反的說法,因此我形容為低層次。
少部分財經媒體提出較高層次(但未必準確反映事實)的理據去支持看好A股,例如A股和H股的差價,跌至近年新低、A股市盈率已從幾年前的數十倍跌至現在的15、16倍等。若不加思索的話,以15、16倍市盈率買受內地強勁經濟環境帶動的A股,似是便宜,但稍加思索,即發現有問題。
我記得幾年前A股股價高企,市盈率升至四五十倍,相比在香港上市的H股出現大幅溢價,內地財經專家搬出「中國不同論」。專家解釋,中國的情況跟香港的健全金融體系不同,A股市場的內地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都不太成熟,上市公司管治水平參差,再加上中國經濟正處於起飛階段,高市盈率屬於正常。今日內地投資者仍不甚成熟,企業管治水平似是越來越差,內地經濟未曾停下半步,環境沒變,為何市盈率忽然成為準確的A股估值工具?股票升的時候,市盈率冇用;股票跌的時候,市盈率好好用,輸打贏要的思維,太茅了。
財經媒體一面倒看好A股,引用的理據不是流於表面,便是歪理連篇,忽略了問題的重點:為何A股未能反映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中國經濟令全球既羡慕又敬畏,但股市表現卻是最差之一。要預測A股的未來,一定要拆解經濟和股市背道而馳的原因,進一步了解A股特性。
A股不能準確反映內地經濟實況,我認為最大原因是內地股市是政策市,政策和市場之間的界限模糊,企業須為政府實施政策效勞,而這效勞未必對企業短期盈利有利,特別是國企,肩負眾多的使命中,只有一項是為股東賺錢。舉例,內地政府認為經濟過熱,一聲令下,內地銀行立即收緊貸款,這樣做可能損害銀行盈利。在香港或其他地方,這情況不可能發生,銀行依法經營,按照自己策略行事,偶而幫政府一兩個順水人情或可考慮,精忠報國則免問。年初香港政府擔心樓價過熱,香港銀行有哪一間自動限制按揭貸款?不論大小,每一間銀行都搶過你死我活。
內地企業對政府唯命是從,屬正常現象,因為政府是不少企業的大股東。另外,還存在一個理性計算,內地政府所實施的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太大,官員記性好,企業今日聽話,明日有糖派,相反,後果不堪設想。
今年A股表現差,是因為國策首要為過熱的經濟降溫,股市成為Collateral Damage,而首當其衝的是銀行股和地產股。內地的經濟決策者最關注的是,09年投入四萬億救市之後,出現經濟過熱現象,決策者擔心物價通脹和社會不穩,至於股民和地產炒家是否有錢賺,完全不在考慮之列。看好中國經濟的香港投資者,若弄不清楚政策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最好不要接觸A股。若讀者同意我的分析,但不同意我的結論,買受政策影響較小的股票。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