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陳,日日新鮮。去年,人多評為多事之秋。可回顧歷史,似從未有無事之秋。但凡事皆理,投注心力,最終只會超載自爆,動彈不得。分門別類,逐級處理,頗有幫助。
可行辦法,是效法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將事情分作三類:known knowns(自知已知)、known unknowns(自知未知)、unknown unknowns(未知而不自知)。恍如急口令,實際上不算複雜。先回顧一句西諺:「人生兩事,無可避免:死亡與稅。」賺錢交稅,是「自知已知」一例。工資、稅制、期限,一早公布,不是今天出信,明天便交;數目也可自行預期:月薪兩萬,無甚產業,是不會無端被收一千萬稅。
日本大地震屬「未知而不自知」的事件,可用分散風險的策略來處理。
大幅減同路資訊
收到稅單,不是新聞,留現錢繳交便是。同樣,一些舊聞消息,反覆出沒,切莫枉費精神,強加分析。例如新興市場增長放緩,首次知悉,部署上或有改變;但之後再多讀一百篇報道,也難有真知灼見。如是者,可將同路資訊大幅減,重點反在集中留意,唱反調者,論據是否合理,要否再調整。
「自知未知」例子,則是死亡。人有一死,在所難免,但何時何地,因何事故,則事前難料。雖然情景眾多,不礙先行沙盤推演,去作準備。返回上例,「如無意外」,港人平均壽命,約為八十;若有不幸,或許較早。最終結果,將會是兩者之間。個人財務上,主力為建構退休後的現金流,以安享晚年;輕注各類保險,以備意料之外。對於自知未知之事,只要準備得宜,不論開大開細,都可接受。
所謂歐債危機,到今時今日,也已屬自知未知一類。歐洲國家與銀行,債務評級難逃一死,但何時何地,孰先孰後,則不可測。雖未可先知,不影響部署:先與外圍金融股割席,減持歐元資產;另一方面,儲備足夠與危機不相干股票,配以一定現金。那無論突見死狀恐怖,或繼續暫時相安無事,都可游刃有如。
最難處理,是「未知而不自知」。這類事件,多是首次發生,聞所未聞,之前也難想像。例如將屋契、金飾放入保險箱,卻被意外扔掉。未試過前,聽起來天馬行空,一旦出事,卻已太遲。
戒重鎚過夜
金融市場上,也有如日本核事故、阿拉伯之春,連環起事,欲防無從。但化繁為簡,不論出的是甚麼事,最終只有兩個結果,會對一己造成傷害:波動性激增,其一;手持資產價格下跌,其二(如升則求仁得仁,何必掛心。)因波動性出事,必要條件,是槓桿、大注、沽空波動性(沽VIX、沽空期權),因為損失會放大,無險可守。戒沽空期權、戒重鎚過夜,可以緩減傷勢。
另一出路,就是分散投資。一個保險箱會被扔掉,如分注放在三家銀行,一Q清袋的機會自然下降,理至易明。
將事情分類處理後,或許會發現,以往認為是生關死刧,今日可能不外如是。
留言列表